初中历史课外阅读

千年丞相

来源:英语学习方法 | 上海高校 | 阅读人次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汉朝名相陈平论说丞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朝廷内外的事几乎都归丞相管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谓百官之长,可见其权势之大。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被称为“三公”。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成为皇帝的第一助手,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西汉前期沿用秦制,《唐六典》卷一说“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初因之。”设左右丞相,以左丞相为首相,主管内政外交,汉初著名的丞相是萧何。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宠任外戚,丞相成了奉命办事的职务,失去了决策权,成为虚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政权和军权都在权臣手中。宰相一职并没有定员,既没有定名,也没有定职。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后逐步形成的,隋朝时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唐太宗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贞观年间著名的丞相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太宗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宋朝不再设专门的丞相职位,三省长官等同于丞相,同时设置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还设置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军权。至宋代,另使枢密院掌管部分军权,以牵制武将、分散相权;另设三司掌财政,宰相理行政。到了南宋,虽重设左右丞相之职,但是已与秦汉时期的丞相大不相同了,只是一种秘书职务。

至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中书省设左右丞相,下统六部。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基本上沿袭元朝的官职,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权极重。但是,丞相胡惟庸反叛,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诏书说:“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洪武13年永远废除丞相一职。

从战国时期,秦国始设丞相,位倾天下,到明朱元璋废除丞相,历经一千六百多年。千年丞相,一朝废除,并不是历史草率而为之,而是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必然结果,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丞相一职淡出历史舞台。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