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外阅读

牛耕在中国

来源:教育资讯 | 高一物理 | 阅读人次

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我国具有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而牛耕则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无疑是我国古代农业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传早在商代就开始用牛驾车,郭沫若先生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提出商代已出现牛耕。

更多学者比较赞同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如当时的居民在起名字时,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还有“犁牛之子骍且角”(《论语·雍也》)这样“犁”和“牛”连用的句子。《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以上都证明在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所熟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在东方出现。商鞅变法后,史书记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秦策》),秦国也普遍使用牛耕。商鞅为了发展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刑德》)秦简上记载: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受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当时人们已经力求“耕者且深”,并已经注意识别土壤,因地制宜,农业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西汉初年,牲畜比较缺乏,连天子出行都很难凑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一般农民只得用人力耕作。为了促进耕畜繁殖,汉政府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到汉武帝时期,在黄河流域牛耕逐渐盛行起来。

牛耕技术在东汉得到普遍推广。史书记载,当时的九真郡太守、庐江太守教百姓用犁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垦辟倍多,境内丰给”的景象。这一时期,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有些农村仍在使用。在江苏、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也出土了很多东汉的牛耕画像图。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区出土了汉代的铁犁铧、犁壁和犁范,说明牛耕在东汉应用广泛。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技术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节省了劳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时至今日,虽然牛耕已逐渐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但其在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