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演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寒假生活 | 高中英语 | 阅读人次

第4单元 单元活动


一、选择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还很大,为此,提出了跨世纪的一项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据此回答1~2题。
1.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问题
B.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
C.治理风沙,减少其对东部地区的危害
D.缩小东、西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 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涉及内蒙古、桂、滇、川、渝、宁、甘、陕、新、青、藏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并不包括江西、河南和吉林三省;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
答案: 1.D 2.D
3.下列生态工程,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
A.“三北”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体系
C.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 D.平原绿化工程
解析: 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治理水土流失。
答案: C
4.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西南地区河流多,自西向东流
B.西南地区的河流较多,流量丰富
C.西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我国地势的阶梯交界地带,河流落差大
D.西南地区河流的含沙量较小
解析: 西南地区的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流量较丰富,但不如东部平原地区的河流。
答案: C
二、综合题
5.读青藏高原与青藏铁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铁路指西宁至拉萨的铁路,全长1 963千米,分为北段和南段两部分。连接北段与南段的铁路枢纽是________。北段穿过我国的______盆地,南段穿过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自然保护区。
(2)青藏铁路南段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问题是(双选)(  )
A.架桥梁挖隧道       B.滑坡和泥石流
C.多年冻土问题 D.生态环境保护
(3)就能源而言,西藏的新能源________和________十分丰富,但________能源又十分缺少。长期以来,农牧民总是靠牛粪、挖草、砍林等方式解决生活用能问题。青藏铁路建设对于能源调入、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青藏铁路的建设除生态方面的意义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解析: 本题与时事结合较为紧密,以青藏铁路为切入点,既考查青藏铁路本身,又涉及沿线地区的地形和资源特征。只要熟悉教材,关心时事,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就能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1)格尔木 柴达木 三江源 
(2)C、D
(3)地热能 太阳能 矿物燃料
(4)经济意义:有利于西藏的资源优势(如旅游资源、农牧业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政治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国防意义:西藏位于我国边疆地区,它对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红三角”经济围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由于三市都属于红色砂砾岩山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故被称为“红三角”地区。“红三角”地区以广州南沙为平台,牵线“珠三角”,共建华南经济圈规划,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两条铁路线分别是(  )
A.京广线、京沪线 B.京九线、京沪线
C.京广线、京九线 D.焦柳线、宝成线
2.“红三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土壤
3.“珠三角”可以为“红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  )
A.大量廉价劳动力 B.充足的农林产品
C.丰富的矿产资源 D.资金和技术支持
解析: 第1题,京广线和京九线经过图示地区,依据二者的相对位置及经过的城市可知,①为京广线,位置偏西,②为京九线,位置偏东。第2题,由题干材料可知,“红三角”地区属红色砂砾岩地区,山地地形,土壤为贫瘠的红壤,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第3题,“珠三角”经济发达,可以为相对落后的“红三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答案: 1.C 2.D 3.D
读下图,回答4~5题。

4.这幅漫画说明了(  )
A.山区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5.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建立疗养院,进行沙疗 D.植树造林,几年后成为林果加工厂
答案: 4.B 5.B
读2007年我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表,完成6~8题。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万人) 47 852 17 652 13 043 13 927 3 230
第一产业(%) 70.8 52.4 76.8 86.3 80.1
第二产业(%) 15.6 28.8 10.6 5.2 7.8
第三产业(%) 13.6 18.8 12.6 8.5 12.1
6.表中的各项数据表明(  )
A.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产区,因此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大于其他地区
B.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农业发达
C.东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农村从业人员总量远大于我国其他地区
D.东北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较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大
7.未来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应定位为(  )
A.东部地区人口众多,为满足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应重点发展第一产业
B.我国各地区都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展第二、三产业,逐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为缓解东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应尽快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D.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应缩小农业生产的规模
8.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许多工业开始向内地转移,促进了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但2008年内地各省市开始限制这些企业的进入,这是因为(  )
A.转移的工业会阻碍本地同类工业的发展
B.当地的科技水平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C.当地的能源消耗殆尽
D.工业污染对当地环境构成威胁
解析: 东部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总量大于我国其他地区,且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因此,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从业人员总量远大于我国其他地区。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仍不均衡,总体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生产率较低,应因地制宜,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内地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开始时引进了很多东部地区淘汰的污染严重的工业,但后来,这些工业对当地的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当地政府逐渐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始限制高污染企业的进入。
答案: 6.C 7.B 8.D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下图中的a、b、c、d代表我国的上海、山东、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市。读下图,回答9~10题。

9.代表山东省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10.关于使四省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
A.将a地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迁移到b、c地区
B.利用a、b两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与c、d两地资源条件的优势互补,发展各地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C.a、b两地提供资金给c、d两地保护环境,因为a、b两地环境问题较c、d轻微
D.将c、d两地建成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少建工业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解析: 上海应是四省市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山东次之。污染严重的重工业不宜进行地区转移,会使污染地区转移。a、b两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因工业发达故要比c、d严重。c、d两地也应因地制宜地相应发展工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答案: 9.B 10.B
(2011•北京高二检测)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土地肥沃 B.雨热同期
C.人均耕地多 D.可垦荒地多
12.2010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两周的情况下,仍然收成不错。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  )
A.年均温偏低 B.春季气温偏低
C.春季降水偏少 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
13.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变暖 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 D.交通改善
解析: 第11题,黑龙江地广人稀,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条件。第12题,抓住题干中的“今年”“晚种”等信息,今年与往年相比晚种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偏低。第13题,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词“十几年来”这一信息判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种植面积。
答案: 11.C 12.B 13.C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0为近5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图。

材料二 降水变率是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即:Cv=距平数/平均数×100%,降水变率大表示降水不稳定。
(1)简述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近5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特点。
(2)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中,防洪工作的重点是________(自然区),该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简述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不同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第(1)题,结合图中所示信息和中国行政区域图可知,近5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多,且降水变率大,而这并不违背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规律。第(2)题,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且变率大,再加上河流的自身条件差,如河道弯曲、滞洪泄洪能力差、河床高、地上河等因素,使得东部季风区成为洪水频发区,尤其是河流中下游地区。第(3)题,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有自然和人为原因,在分析其整治措施时应针对原因来进行回答。
答案: (1)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降水量增大,且降水变率大(或降水量不稳定)。
(2)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地区 原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且降水变率大(或不稳定);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河床抬高,有些河段甚至形成“地上河”。
(3)原因: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小,降水变率大,且降水量减少;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污染严重。措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型产业(或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节水农业);植树造林,兴修水库等,加强水资源的立法和管理。
15.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黑龙江信息网 2008年5月9日报道:一季度大庆市非公有制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亿元,其中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3亿元,较去年同期净增加1.3亿元,占非公有制第一产业比重的90.9%。

(1)图中甲区是我国________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逐渐衰退,试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庆市的畜牧业发展很快,从地理角度分析大庆市“农转牧”的区位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庆市的“农转牧”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4)图中乙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该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包括______ ______;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治措施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辽中南工业基地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在90年代以前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但90年代以后,由于设备老化、资源枯竭、技术落后、市场萎缩等原因逐渐没落。大庆市大力发展畜牧业,既有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大量种植牧草后,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图中的乙地区为三江平原,土壤十分肥沃、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很高。湿地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资源破坏,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现正在退耕还湿地,保护湿地资源。
答案: (1)辽中南 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部分矿区资源枯竭,沿海新兴工业区的冲击,世界性钢铁过剩,环境污染等(合理即可)
(2)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气候温凉,降水适中,适合牧草生长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止土地沙化、碱化,调节气候。
(4)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湿地受到破坏 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