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题

高中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演练习题(附答案)

来源:学习方法 | 高一 | 阅读人次

第2章 第6节


“9+2”的“泛珠三角”计划,范围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泛珠三角”的形成,使该地区的资源、技术、劳力、信息优势得以互补。据此回答1~2题。
1.“泛珠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有(  )
①煤炭资源 ②水能 ③有色金属 ④太阳能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2.调查发现,珠江东岸和西岸的经济差距在绝对额和相对量上逐渐拉大。造成珠江西岸落后的原因主要有(  )
A.没有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B.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C.地形闭塞,自然环境恶劣
D.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及行政区域间存在着“各自为政”“互不沟通”“重复建设”的情况
解析: 第1题,从“泛珠三角”范围来看,区域内煤炭、水能、有色金属均比较丰富,由于区域降水丰富,阴雨天气多,故太阳能资源不是优势。第2题,两地经济差距增大,西岸落后是自身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落后以及分工不明确,功能趋同造成的。
答案: 1.A 2.D
3.下列选项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八十年代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③银行信贷体系发达 ④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对外联系方便 ⑤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原有工业基础好 ⑥技术力量雄厚 ⑦是著名的侨乡 ⑧劳动力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⑦⑧
C.①②④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 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B.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C.是著名的侨乡,广大侨胞的投资、引商、引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D.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答案: B
5.工业生产中的“三来一补”指的是(  )
A.来品装饰、来样加工、来图加工和补偿贸易
B.来样加工、来料加工、来件加工和补偿贸易
C.来料加工、来图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技术
D.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解析: “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我国早期对外开放的形式之一。补偿贸易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通常是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6~7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值增长示意图
6.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夯实基础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发展缓慢是因为这一阶段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外商投资额增长较慢
B.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规模小,工业生产总值提高缓慢
C.这一阶段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加之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机会较多,增长也较快
D.政策和侨乡优势,使外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很迅速
7.在经济稳步发展阶段,下列属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的是(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劳动力资源严重紧缺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城市规模、结构还算合理,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密切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三废”排放量大
D.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高技术工业不发达
解析: 第6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但是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缓。政策和侨乡的优势,的确形成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局面,但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加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值增加增长较慢。第7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珠江三角洲在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方面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不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而且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从而使城市缺少竞争力。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也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6.B 7.C
8.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④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 ⑤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⑤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没有跟上,工业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答案: A
9.读广东省地形示意图,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8~2010年广东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构成比例
产业名称    增加值构成(%)
1998年 2007年 2010年
新兴产业: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35.4 40.1 41.1
传统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23.8 20.6 15.24
潜力产业:森工造纸、医药、汽车 2.0 4.6 6.65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是我国商品粮的生产大省,目前却成为我国粮食主要输入老区之一。现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形成荔枝、龙眼、花卉等生产和出口基地;粤西形成了6.7万公顷早熟荔枝、3.3万公顷香蕉、2万公顷菠萝、10万公顷蔗糖、10万公顷北运菜基地;粤东的名茶、沙田柚也有几万公顷之多;粤北则大规模种植烟草、杂粮、药材等。
(1)阅读材料,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简述广东省目前种植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述其生产的理由。
(2)从自然角度简述粤西地区发展香蕉、菠萝种植的有利条件。
(3)阅读1998~2010年广东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描述广东省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4)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对城市化有何推动作用?
解析: 文字材料中提供的数据表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地域化已经形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增加值比重越来越低,而另外两种则越来越高。
答案: (1)变化:水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或粮食产量减少),农作物品种多元化(增加);农产品出现地域专营(或出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农业产品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化为以经济作物为主。理由:国家政策扶持(转变);市场需求量扩大;交通便利(或道路网络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资金注入(或充足)。
(2)热量充足;地形以丘陵、低山和平原为主;降水丰沛;土壤条件适宜。
(3)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增长;传统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持续减少;潜力产业所占增加值比重呈增长趋势。该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对交通网络的完善和运营能力要求增大;要求提高科技水平,完善通信网络。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就业、居住、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
(5)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单项选择题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1~5题。
1.2001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约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下列哪种工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出现第二次腾飞(  )
A.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B.资金密集型工业
C.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工业
4.珠江三角洲酸雨问题严重,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  )
A.工业生产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B.生活用煤过多
C.多阴雨天气 D.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
5.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1题,一般的,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较高,则城市化水平也应较高。2题,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不好。3题,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能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的第二次腾飞。4题,酸雨问题严重的前提是雨水多,主要原因是排放的酸性气体多。5题,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答案: 1.A 2.C 3.C 4.D 5.A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回答6~8题。

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
A.产业基础良好 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 D.技术水平高
8.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高温多雨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解析: 6题,“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从“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7题, 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8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内腹地应为西南和华中地区,中间的南岭起了阻隔作用。
答案: 6.D 7.B 8.A
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完成9~10题。

9.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A.城市化过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10.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
解析: 9题,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过程,难度中等。由图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不足30%到后来的80%左右,即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表现了城市化进程。
10题,本题考查劳动力在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就业情况,难度中等。由图可知,甲阶段劳动力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最大,即第三产业发达。因A、B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三产业不发达,所以A、C项不正确。乙阶段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的比重较大,即第一产业相对发达。F阶段为城市化发展的后期成熟阶段,第三产业发达,所以B项正确。
答案: 9.A 10.B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解析: 我国各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不一样。 苏南靠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化发展,从而推进城市化。
答案: C
12.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轻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不发达,严重制约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B.该地区正在以广州为基地,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C.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不久,中山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化、钢铁和造船基地
解析: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就要以广州为基础,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答案: B
二、综合题
1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简称双三角)。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请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

材料二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与全国的比较。

材料三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年 2004年 2005年 2001年 2004年 2005年 2001年 2004年 2005年
长三角 6.6 4.6 4.1 51.7 55.8 55.0 41.7 39.6 40.9
珠三角 5.3 3.8 2.8 49.5 53.8 50.9 45.2 42.4 46.3
全国平均 14.1 13.1 12.5 45.2 46.2 47.3 40.7 40.7 40.2
材料四 2005年全国平均万元GDP能耗为1.58吨标准煤,其中上海2005年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准煤,广东省万元GDP能耗0.79吨标准煤。
(1)评价“双三角”经济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
(2)在第一、二、三产业中,万元GDP能耗较大的是第________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珠三角比长三角万元GDP能耗低的原因。
(3)如何提高“双三角”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解析: 万元GDP的能耗多少与其产业结构有关,三大产业中,工业(第二产业)耗能多,而在工业(第二产业)中,重工业耗能多;提高“双三角”的竞争力应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参与国际竞争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科技水平高。
(2)二 珠三角能耗较大的第二产业比重比长三角小,且在珠三角的第二产业中,能耗水平相对较低的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
(3)①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珠三角应尽快向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高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14.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曲线。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位于太平洋西海岸,是由世界第三大河流冲积而成的中华民族千年膏腴之地,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在过去10年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在这块国土面积占全国2.2%,人口占全国10.6%的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却占到全国的20%,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进入新世纪,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在综合竞争力指数、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方面都排在首位,成为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材料三 珠三角历来有两个概念,一是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另一个是大珠三角,增加了地理上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改变与长三角的竞争态势。仅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5个城市去年的GDP就比长三角15个城市的总和还多590亿元,再加上珠三角其他城市,大珠三角的整体竞争力将大为增强。
(1)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 1998年比全国人均GDP高出约________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什么差异?从1987年~1998年,这种差异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但近几年来,出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开始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对比分析大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
(4)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气候变暖,海平面将有可能上升。简述海平面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哪些影响?为了防止海平面上升,结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提出你的建议。
解析: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竞争是常态。在上海,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的落脚使其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吸引力的城市;而台资制造业在无锡、昆山、苏州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与上海形成了互动格局,这是一个很好的工业生态链。而在珠三角,已有企业开始向上海流动,虽然这更多的不是存量的流动,而是增量的流动,属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行为,但这种趋势起码说明了上海的综合实力。
答案: (1)15 000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始终高于全国的水平;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从1987~1998年,这种差异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
(2)①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企业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逐渐丧失。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本身就是深具潜力的市场。
(3)长三角地区: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腹地广阔。②长三角地区人口稠密,高素质的劳动力丰富;有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③上海将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浦东的开放开发,为长三角地区的发
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大珠三角地区:①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临近东南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天然良港,海陆空交通便利。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有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③香港作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有重要的区际辐射作用。
(4)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的影响:淹没低地、风暴潮及洪涝灾害加剧、海岸侵蚀、咸水入侵和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损失等。防止海平面上升的建议: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理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