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演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数学学习方法 | 高中地理 | 阅读人次

第3章 第2节


1.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解析】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暴雨频繁,再加上个别地区人口压力太大,导致植被破坏,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 A
2.下列哪些不是我国干旱多发的原因(  )
A.热带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B.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C.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D.土壤保水性能差
【解析】 干旱是因降水偏少而形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干旱多发与降水状况、土壤保水性能有关。
【答案】 A
3.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春旱多风沙 ②气温年较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夏季 ④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⑤伏旱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黄淮海平原春旱(包括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有时春旱连着夏季干旱。伏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普遍的气象灾害。
【答案】 D
4.黄淮海平原地区容易发生春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大冬季风的控制
B.气温回升快,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尚未影响到本地区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D.土壤质地疏松,降水大量下渗
【答案】 B
5.下列有关海南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B.春夏季节台风活动旺盛
C.热带作物有时在冬春季节遭受低温危害
D.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全部位于热带
【答案】 B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东南沿海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寒潮、沙尘暴、地震、台风等
B.东南沿海区灾害损失绝对损失较小
C.与西部地区相比,东南沿海区灾害损失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D.东南沿海地震带中地震灾害最严重的是福建、广东两省
【答案】 C
7.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是(  )
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解析】 水土流失是指降水、径流、风力等侵蚀地面,引起地表物质侵蚀、搬运而转移离开原位置的现象,动力因素如降雨量多少、降水强度大小,物源如地表岩石碎屑、土壤等是其直接影响。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答案】 C
8.容易爆发泥石流的地区为(  )
A.陡峭的沟谷山坡 B.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
【解析】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我国西南山区面积大,地表起伏增加重力作用,山地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A
9.造成川滇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A.夏季暴雨集中,山体植被少 B.人类滥砍乱伐山区林木,不合理采矿
C.山体地质构造不稳定 D.没有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解析】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而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A、C选项属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原因。D选项不属于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答案】 B
2002年清明节,我国北方气温急剧下降,喜降小到中雨,清明节之前20天内,北方气温持续上升,平均气温接近夏季气温,春旱严重。据此回答10~11题。
10.近十几年来,我国北京、天津、西安、济南、太原等大城市春季气温比1949年以后平均上升5 ℃~8 ℃。导致地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  )
①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微生物分解生活垃圾等废弃物,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②全球工矿企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③氯氟烃排放使臭氧层变薄,紫外线辐射加强 ④城市人口集中,工厂、汽车、家庭炉灶释放废热进入大气 ⑤全球森林面积减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 B
11.清明节北方城市降雨,对渴望降雨的北方城市居民来说,是一件喜事。水资源是制约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北方缺水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①大面积人工降雨 ②跨流域调水和推广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 ⑤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B
12.(2009年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历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图中黑直线表示年降水趋势)

材料二 黄河水文站不同时段径流量/亿立方米
站名 时间 1951~2004年 1970~2004年 1980~2004年 1987~2004年
济南 全年 384.0 300.0 281.0 217.0
3~6月 76.1 54.1 50.9 47.4
7~10月 231.0 179.0 169.0 118.0
11~次年2月 76.6 66.6 60.3 50.9
东营 全年 368.0 276.0 252.0 183.0
3~6月 66.6 40.3 34.4 29.8
7~10月 222.6 171.0 160.0 106.0
11~次年2月 75.2 64.6 57.2 46.0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山东省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和黄河山东段的径流变化趋势。
(2)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试分析造成山东干旱威胁加剧的主要原因。
(3)针对山东干旱加剧的状况,你认为应采取哪一些有效的措施。
【答案】 (1)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逐渐减少。黄河山东段径流变化趋势:逐渐减少。
(2)原因:①降水少且分布不均;②客水逐年减少;③气温偏高,蒸发量增加。
(3)①建立“干旱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②开展人工增雨。③加快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抗灾减灾能力。④培育抗旱品种,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⑤实施跨流域调水等。⑥节约用水。⑦修建水库。
13.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
(3)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 影响地震、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方面来思考;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可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活动方面来思考;地质灾害的类型可通过阅读教材得出。
【答案】 (1)自然原因: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
(2)人为原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3)火山喷发 滑坡

2001年9月4日,“杜鹃”横扫珠江三角洲,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是“杜鹃”过境时气压的变化曲线,四地中更接近台风中心的是(  )

【答案】 C
2.与洪涝灾害相比,台风的特点有(  )
①破坏性大 ②季节性强 ③可以缓解旱情 ④复合型特征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3.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我国应该与下列哪些国家加强台风预报和监测方面的交流?(  )
①美国 ②日本 ③印度尼西亚 ④英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2009年启东模拟)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形成一个东西长2 400千米,南北宽1 500千米,高3.2千米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向东部横扫过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此种灾害基本上是一种(  )
A.土壤侵蚀 B.土壤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土壤污染
【答案】 A
5.引发该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
A.砍伐森林 B.过度耕种
C.温室效应 D.灌溉不合理
【答案】 B
读下图,回答6~8题:



6.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  )
A.冷锋 B.暖锋
C.台风 D.反气旋
【答案】 C
7.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  )
A.台风中心经过 B.旋涡风雨区经过
C.外围大风区经过 D.台风已过境
【解析】 台风眼附近盛行下沉气流,风速低,晴朗天气。
【答案】 A
8.有关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害无利,给我国带来强风暴雨和洪涝灾害
B.有利有弊,弊是带来强风暴雨和洪涝灾害;利是带来丰富降水,减轻伏旱,缓解酷暑高温
C.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长期无降水,影响农作物生长,使人畜饮水困难
D.对我国工农业生产无不利影响
【答案】 B
9.下图中P地在2003年3月份出现了河堤决口洪水泛滥,根本原因是(  )

A.上游刘家峡水库大量泄洪
B.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拥塞河道,水位上抬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
D.上游突降暴雨,水量大增
【解析】 3月份正值春季初期,气温回升,河流上游处于低纬度,冰面解冻,高纬度河段远处于冰封状态,碎冰拥塞河流,致使洪水灾害发生。
【答案】 B
10.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受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是(  )
①有众多港口 ②有众多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沿岸为泥质沙滩 ④人口密集 ⑤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 ⑥海防林密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答案】 D
11.我国山洪频繁多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  )
A.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B.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
C.南方低山丘陵区 D.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
【答案】 C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列柱状图反映了1950~1991年间我国西北、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六区域旱灾的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12~13题。


12.如果④是西南地区、③是华北地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粮食单产高,因此乙项较小
B.⑥冬、春季节寒潮频发,因此旱灾造成的损失比例比较小
C.③春季受高压控制,干旱少雨
D.②耕地面积广大,河湖密布,因此丙项较小
【答案】 D
13.与⑤春旱关系最密切的次生灾害是(  )
A.地震 B.寒潮
C.森林大火 D.滑坡
【答案】 C
14.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
(2)三条路径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________。
(3)B、E地区比较,寒潮经过后降温幅度大的一般是____。
【解析】 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三条,其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西路路径,北方比南方受寒潮影响明显。
【答案】 (1)寒潮 
(2)① (3)E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旱灾频次明显增多,每3年就发生一次重旱甚至特大旱。旱情持续时间更长,跨季、跨年的旱灾越来越频繁。旱灾波及的范围已远超出农业,不仅威胁中国粮食安全,还造成数千万人口饮水困难,工业生产、生态环境受到直接影响。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
2007年我国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湖南自9月下旬以来,全省就没有大的降水过程,进入11月下旬更是基本无雨,部分地区出现秋冬春连旱;广东自10月以来降水严重偏少,13个市66.9万余人饮水困难;江西更是遭遇了50年以来的最大旱情,丰水年份水域面积超过4 000平方公里的鄱阳湖,目前水域面积已减少到50平方公里,上千万人的饮水以及渔业受到严重影响,有专家甚至认为:若干年后,鄱阳湖将自然消失。
(1)2007年我国发生的干旱灾害有何特点?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干旱造成的危害远不如东部地区严重?
(2)我国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主要发生在什么时候?它们各自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湖南、江西属于哪个自然灾害带?该自然灾害带还是哪些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解析】 2007年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可从材料中涉及的干旱的分布、强度、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判断;西北干旱造成的危害不如东部严重的原因可从两地的经济特点与承灾对象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发生时间及原因可从季风气候特点与我国雨带推移规律方面分析;湖南、江西所属的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从其所处位置、我国灾害的分布特点和灾害的形成条件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得到。
【答案】 (1)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干旱带来的危害小。
(2)华北的干旱主要是春旱,其原因是:春季升温快,大风日数多,蒸发量大;此时雨带未至,降水稀少,再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的季节,故旱情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主要发生在夏季(伏旱),其原因是:盛夏期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3)沿江灾害带。暴雨、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

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点
1.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全国各大区都会有旱灾出现,但分布不均匀,其中黄淮海地区占了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占全国受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2.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例如,在1979~1991年这13年间,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出现干旱,另有2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2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1年为长江流域干旱。在华北地区,在1951~1980年的30年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就有12年,中等范围的干旱11年,其余7年出现了范围较小的干旱,而这时期长江流域也有28年出现了范围不同的干旱。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例如,华北地区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或4~5个月左右,有些年份干旱持续时间特长,如1957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1986年,长达5~7个月,又如长江流域常会出现伏旱,但有的年份有的地区会出现连续干旱,例如,198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而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出现了春夏连旱或夏、伏、秋连旱,持续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部分地区达50~70天。1994年6~8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伏旱,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伏旱持续时间达40~50天,长的达2个月以上,这一年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出现了春旱。秋旱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
3.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同时出现
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旱情加重,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例如,1985年出现了夏伏连旱,6~8月份久晴少雨,温度很高,天气燥热,日平均温度都在30 ℃以上,鄂西北、鄂东南及三峡河谷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达38~40 ℃,重庆出现38 ℃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涪陵、万县高达40~41 ℃。杭州连续7天最高温度达35~37 ℃。气温持续偏高,水分蒸发强烈,助长了伏旱的发展。1965年5~10月华北地区出现了大旱,这一时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 ℃,高温(≥35 ℃)日数达10~35天,比常年偏多5~18天。又如上面已提到的1994年江淮流域出现干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一地区≥35 ℃的日数达20~40天。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