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乐音与噪音》教案

来源:暑假生活 | 高一数学 | 阅读人次

3.2 乐音与噪音 教案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能使学生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

难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自制“水瓶琴”、音*、啤酒瓶等。

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新课

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出示一些装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敲击它们让其发声。用录音机放一段乐音与噪声。
举手回答

引起兴趣,知道乐音及噪声。知道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声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响度

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击鼓,也可用其它乐器发声。

让其观察同一个物体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时,发生体的振动情况验证自己的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演示实验: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同一音*,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发声的响度和泡沫塑料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判断探究结果是否证实了先前的猜想。

师生共同归纳出影响响度的因素。

二、音调

让学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一些器材设计实验,使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验证自己的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方案以及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演示实验:教材P39图3-20,引导学生仔细辨别声音的高低,找出影响因素。

三、音色

组织学生做游戏。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乐器都演奏C调的“1”和“3”,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能否辨别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辨别不同的发生体的。

教师归纳。

鼓励学生列举自己熟知的*音色辨别不同发生体的事例。

四、噪声的防治

1、 以中音播放一段音乐,然后突然以很大的声音播放。

先播放一曲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

2、 让学生阅读课本P41,找出生活中噪声的来源。教师进行归纳。

让学生了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3、 噪声的防治

让学生阅读P42。找出日常生活中减小噪声的事例及方法。教师要进行总结。


回忆所听到的声音,可猜想声音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明确实验目的,几个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讨论、验证、评估。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几个人一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观察实验过程,总结结论,积极举手回答。







积极参与做游戏,判断每次发声的乐器是什么乐器,集体回答。





举手回答。















体验中去比较、思考、讨论,了解什么是噪声。



阅读P41回答。

阅读P42一名学生阅读。

阅读P42。找出减少噪声影响的方法。并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培养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尝试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器材。



教师强调做实验时一定要让同一物体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















使学生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测试与小结

1、 课堂小测验。

2、 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评讲矫正。

3、 请学生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5分钟测试。

讨论归纳本节内容。
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清晰、概念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3中的2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的三个特征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问题
响度
声音的大小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音色
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
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二、噪声的防治

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