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与气候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

来源:化学学习方法 | 小升初作文 | 阅读人次

大气运动与气候
一、 选择题
(2010•汪清模拟)《中国海洋报》2008年1月23日报道,由于全球变暖,两极的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危在旦夕,不少人想趁最后的机会造访它们。因此,所谓的“末日旅游”近年呈上升趋势。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成为濒危景点的是( )
①乞力马扎罗山雪峰 ②澳大利亚大堡礁 ③大兴安岭森林 ④西湖风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末日旅游”的不断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减缓
B.使南北差距缩小
C.使生物更趋于多样化
D.游客量大增会进一步破坏环境
(2010•宁夏模拟)构建模式图(图2),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4.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使大气温度升高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有关
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具寒流性质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动力为西风
(2010•福州模拟) 福州三中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不同地方初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7.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
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
C.棉花花期不变 D.棉花花期滞后
(2010•重庆模拟)图4“某地区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4中A气压系统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是
A.带状分布;热量差异、动力高压
B.带状分布;水分差异、热力高压
C.块状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动力高压
D.块状分布;海陆热力差异、热力高压
9.图示季节,有关该系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系统影响美国西南部,天气炎热干燥
B.该系统影响北美东南部,台风活动频繁
C.该系统影响太平洋西岸,长江洪水成灾
D.该系统影响亚欧大陆,中国寒冷干燥
10.下列地点地方时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2010•长沙模拟)下图是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折线表示副热带高压脊所在的位置,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完成11~12题。
11、当华北地区“春雨贵如油”,而江南地区“春雨遍地流”时,高压脊大致位于:
A.15°N--20°N附近的滇南地区 B.15°N--20°N附近的南岭或其以南地区
C.25°N—30°N附近的长江流域 D.30°N--35°N附近的黄河流域
12、当副热带高压脊位于25°N—35°N附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华北地区沙尘天气频繁的季节 B.黄淮海平原土壤出现返盐现象
C.黄河上游出现“凌汛”,现象 D.东南沿海为易受台风侵袭的季节
(2010•杭州模拟) 读图2,回答 13—14题。
13.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4.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2011•安徽联考)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围温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过冷却水滴接触到温度低于O℃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晶莹透明的冰壳,即形成冻雨现象。读冻雨天气形成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冻雨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的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6.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11•安徽联考)在甘肃陇南万象洞的一根石笋上,记录了中国过去1820年的气候变化史,更隐藏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密码。从公元530年到850年的这个时间段里,包含了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和唐代的大部分时间。在此期间季风逐渐减弱,然后在公元860年突然降到最低点,随后虽又回升了一些,但保持低水平的稳定,之后又在910年到930年之间突然下降,而这个时间正好对应唐王朝衰落的时间。而随后的60年,季风急剧增强,在980年出现一个峰值。直到1020年,季风强度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研究者把从960年到1020年这段时期称为“宋代强季风期”。读公元190年以来季风强弱示意图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回答17—18题。
朝代(时间) 冷暖期 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晋(265~420年) 寒冷期 匈奴族
南宋(1127~1279年) 寒冷期 蒙古族
元(1279~1368年) 寒冷期 蒙古族
清(1644~1911年) 寒冷期 满族
17.由图可知 ( )
A.季风强弱和王朝兴衰关系不大
B.季风强度处于一种波动上升变化的状态
C.季风的减弱对应王朝的更替
D.季风通过影响人们思想变化而导致古代王朝的兴衰
18.下列对少数民族人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此时农牧界线向南迁移 B.中原(南方)地区气温没有变化
C.少数民族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D.冬季风减弱,导致气候寒冷
(2011•皖南联考)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影响我国东部各地霜期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植被
20.有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
A.气温日较差小 B.地面辐射强
C.风力强劲 D.大气逆辐射强
19.A东部各地霜期的变化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主要因素为气温。
20.B地面辐射强,地面降温快,有利于霜冻发生。
(2011•江西联考)图3为冷锋示意。读图3回答21-24题。

21、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乙>丙>甲
22、乙地未来一段时间天气转晴,并且
A、气温、气压上升 B、气温、气压下降
C、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D、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23、若甲地位于丙地的偏北方向,则该锋面
A、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
24、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递增则称为“逆温”现象,此时图中各处最容易出现逆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重庆模拟)读图,回答25~27题。

25.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26.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a地风向为西北风 B.c地风向为西南风
C.b为阴雨天气 D. d为下沉气流
27.若图a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可能为城区 B.乙处房价比甲处低
C.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外 D.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 6--20千米处
(2011•河北模拟)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28~29题。

28.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9.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28.A 【解析】近地面,城市内部因热岛效应形成热低压,风由乡村吹向城市,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
29.A 【解析】N地的气温比周围高,等温面应向上凸出。气压比周围低,等压面应向低空凸出。
(2010•怀化模拟)读图6,完成30~31题。
30.图中Q地的年降雪日数可能是
A.8天
B.12天
C.9天
D.4天
31.造成P地一月等温线向北弯曲的原因是该地
A.盛行风背风坡,气温较高
B.地势较高,气温较低
C.降水量少,气温较低
D.有河流流经,气温较高
(2010•天津模拟)温室效应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与这一效应相伴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即随着全球变暖,气温的上升,增加的云量,光线被大气中的微粒和云层散射和反射,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球逐渐变暗。阅读上述材料、图l和图2,完成32-33题。
32.图l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3.图2是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8℃ B.10℃ C.12℃ D.25℃
(2010•江苏模拟)图 1 反映了某地点的气温年变化与地表水分收支状况(图中:P代表大气降水量,E代表地表蒸发量),读图回答第 34~35 题。
34.关于该气候类型特征和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在南北纬 30°一40°左右的大陆西岸
D.在南北纬 40°一60°左右的大陆西岸
35.读图 2 ,季风特征最显著的是
A . A 地 B . B 地 C . C 地 D . D 地
34 . C 解析:气温最低月大于 O ℃ 小于 15 ℃ ,说明是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夏季少,冬季多。据此判断为地中海气候。
35 . B 解析:季风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分布于大陆东岸。海陆对比越显著,则季风越明显。
(2011•厦门模拟)右图为“某月近地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读图完成36—38题。
36.该月①、②两区域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 )
A.①风力较大 B.②风力较大
C.风力相当 D.无法比较
37.该季节③地的气候特征为 ( )
A.低温少雨 B.炎热干燥
C.高温多雨 D.温和多雨
38.②、③两区域气压差异的主要原因 ( )
A.②区域为海洋,③区域为陆地 B.②区域海拔较高,③区域海拔较低
C.②区域纬度较高,③区域纬度较低 D.②区域受西风影响,③区域受冬季风影响
二、非选择题
(2010•长沙模拟)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部分城市2010年1月5日平均气温记录如下:
单位:℃
城市 郑州 福州 太原 石家庄[来源:] 南昌 南京 天津 哈尔滨 济南
气温 -6 12 -7 -6 3 3 -11 -20 -3
城市 长春 北京 合肥 海口 长沙 呼和浩特 沈阳 广州 武汉
气温 -17 -11 -1 18 3 -7 -13[] 15 -1[
材料二 目前,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今天开始出现今冬的又一场降雪,部分地区有雨雪天气,华北东北等地出现强降雪,需及时做好道路积雪和积冰清除工作,并注意加强流感等疫情的防控。
⑴1月5日,材料一表内我国最南与最北城市的温差为     ,它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典型特征是          (2分)
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主导因素。如材料一表中城市,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有京广线上的
     和     ,在两河交汇处兴起的城市有位于长江与     交汇处的武汉等。(3分)
⑶根据材料一,在1月5日,太原气温   (低、高)于石家庄,广州气温   (低、高)于长沙,请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
⑷关于今冬东北强降雪的分析错误的是(1分)         (  )
A. 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和机场将受道路积雪、结冰的影响
B. 大雪增加了温室大棚内的温度和透光度,有利于温室农业增产
C. 东北此次强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渤海
D. 东北此次强降雪为快行冷锋天气,主要表现为降雪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特点
⑸降雪会给当地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但它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请分析此次降雪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好处。(2分)

(2011•南京调研)40.读下列一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共12分)

(1)图13中,甲代表 ,甲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图14中的 (填字母)。(3分)
(2)图14中气候类型A的成闭是终年受 带控制,该气候形成的自然带名称是 ,在图15中对应的数字是 。(3分)
(3)上述模式图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1分)
(4)E气候类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评价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
有 。(5分)
40.(共12分)
(1)(盛行)西风带(1分,注意:未答“……带’’不给分。) 地中海气候(1分) C(1分)
(2)赤道低气压(1分) 热带雨林带(1分,注意:答“热带雨林”不得分。)
①(1分,注意:“①”答成“l”、“(1)”均不得分,严格按照图中符号填写。)
(3)整体性(1分)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分)
有利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或夏季水热条件好、水热组合好(共2分,从水分、热量两方面回答。)
不利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多水旱灾害(共2分,水灾1分,旱灾1分。)
【命题意图与讲评建议】
熟练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一轮复习的重点任务,模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展示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揭示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本题从三幅模式图入手,综合考查了“气压带与风带”、“气候类型”、“自然带”等重要知识点。[来源:]
这些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气压带与风带’’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而不同“气候”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因此,学生对这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消化应是循序渐进的,在复习,应提醒学生关注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分布规律可按对应关系联合记忆。
另外,本题中还要求“评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教师讲评时,应帮助学生建立答题的基本思路:“评价……影响”应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作答。
(2011•苏州联考)41.阅读下列所给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2009年11月9日起,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暴雪,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突破历史同期极值,达到了六十年一遇,局部地区达百年一遇,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材料三:现今我国气象部门划分四季的指标和标准是: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称为寒(冬季),22℃以上为热(夏季),10℃~22℃之间是温暖(春秋季)。我们取全年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地区为适宜避寒区。图18中的阴影区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适宜避寒区)示意图。
(1)材料一中北方地区的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通常被称为 ,主要是受到 天气系统过境的影响,此时亚欧大陆上受 __ __气压中心控制,带来
的气候特点。(4分)
(2)强降雪会给当地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但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试分析此次北方地区强降雪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2分)
(3)全球适宜避寒区的分布规律是 、 ,其形成原因主要受 的影响。(3分)
(4)适宜避寒区宽度不一,图18中A、B、C地区为避寒区的最窄
处,从气候的形成因子分析,A避寒区狭窄的原因是 ,B避寒区狭窄的原因是 。(2分)
(5)E、F两处避寒区分别向低纬和高纬延伸,试分析其原因。(2分)
41.(13分)
(1)寒潮 冷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寒冷干燥 (4分) 
(2)低温杀死病菌和害虫,减少疾病和病虫害;积雪中包含空气,对其土壤有保暖作用;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增加北方地区明年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增加地表水资源(任答2点2分)
(3)分布于南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基本平行于纬线呈带状分布 (2分) 太阳辐射 (1分)
(4)A处为我国华南,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 B处地处南亚,高大的青藏高原直逼热带地区,限制了避寒区的北界。(2分)
(5)E处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使避寒区向低纬度延伸;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升高,使避寒区向高纬方向延伸。(2分)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