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题

高二地理下册中国的自然灾害同步检测试题及答案

来源:学习云 | 初二物理 | 阅读人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我国某年夏季等温线和盛行风向图”,完成1~2题。

1.东部地区等温线走向与海岸线基本一致,说明
A.受纬度位置影响明显
B.不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C.受海洋影响明显
D.夏季我国南方日较差大
2.受暴雨、洪涝、风沙、春旱影响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华北平原地区
D.四川盆地地区
答案:1.C 我国处于季风气候控制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所以东部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答案:2.C 东南沿海地区没有春旱,西北内陆地区没有暴雨和洪涝灾害,四川盆地少受风沙危害。
读“中国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年际变化(1978~2000年)图”,完成3~4题。

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未统计在内。
3.从图中看,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均较大的年份是
A.1991年、1998年
B.1990年、1996年
C.1999年、2000年
D.1985年、1995年
4.图中显示农作物受灾面积变化趋势是
A.在波动中平稳变化
B.在波动中有增加的趋势
C.在波动中变化幅度大
D.在波动中有下降的趋势
答案:3.A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1991年和1998年农作物水灾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较大。
答案:4.B 从图中看出农作物受灾面积总趋势增加,但不同年份间有变化。
分析下面表格,完成5~6题。
 
震源
深度

震中
烈度
震级 5 10 15 20 25
2 3.5 2.5 2.0 1.5 1.0
3 5.0 4.0 3.5 3.0 2.5
4 6.5 5.5 5.0 4.5 4.0
5 8.0 7.0 6.5 6.0 5.5
6 9.5 8.5 7.5 7.5 7.0
7 11.0 10.0 9.0 8.5 8.5
8 12.0 11.5 10.5 10.5 10.0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震源深度越大,震级越大
B.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
C.震级越大,烈度越小
D.一个震源深度为10千米的5级地震,其破坏性相当于一个震源深度为25千米的6级地震
6.烈度是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震级 ②人口密度 ③震源深度 ④经济发展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5~6.5.D 6.B 本组题考查地震要素中的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从表中可看出,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大;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还与震中距、地面建筑及地质构造有关,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无关。
右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读表,完成7~8题。
7.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X、Y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X、Y两地的地震均属于破坏性地震,
地点 人口密度
(人/km2) 震中距
(km) 地震发生时
间(地方时) 震级
(级) 死亡人
数(人)
X 200 5.8 10:25 7.4 8
Y 500 2.5 4:00 7.1 1 820
8.Y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A.Y地人口密度较大 B.Y地距震中较近
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答案:7~8.7.A 8.D X、Y两地震中距分别为5.8千米、2.5千米,故不可能在震中,因为震中距表示该地距震中的远近;震级表示能量大小,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大于5级属于破坏性地震;一般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但不能反推,因为地震破坏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以及震区地质构造、地震发生时间、当地人口、经济都有关,一般深夜地震,由于人员都在室内而危害较大。Y在印度中部,不可能处在板块边界地带。
读下面“地质灾害景观示意图”,完成9~10题。

9.反映泥石流现象的是
A.a B.b C.c D.d
10.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9~10.9.C 10.A 土壤含水量越高、坡度越陡、风化程度越高,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越大。
下图中数字代号表示广州、圣地亚哥、乌鲁木齐、吉隆坡四个城市,读图,完成11~12题。

11.四个城市附近地形最不易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易发生滑坡地区的地理特征,可能是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震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1~12.11.B 12.C 第11题,由图中信息可推断①②③④四地分别为圣地亚哥、广州、乌鲁木齐、吉隆坡。只有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平原地区,最不易形成滑坡。第12题,易发生滑坡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是地形崎岖不平,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较多。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读图,完成13~14题。

13.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盛行风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4.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有许多农民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主要原因是
A.欣赏壮丽的火山爆发景观
B.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C.温泉众多,为疗养胜地
D.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答案:13~14.13.B 14.D 第13题,火山灰到达空中后,受盛行风向影响很大。图中显示火山灰向西北方向沉积距离较远,而在东南方向扩散距离小,这说明受东南风影响。第14题,火山灰含有多种养分,土壤肥沃而深厚,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农作物产量高,所以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
蝗灾和鼠害是广泛发生的两种生物灾害,它们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森林造成严重威胁。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地区中蝗灾最严重的是
A.东北三江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
16.蝗灾和鼠灾灾害都较严重的地区是
A.黑龙江 B.内蒙古 C.台湾 D.西藏
答案:15.D
答案:16.B
17.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表现为
A.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是洪涝多发区 B.旱灾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
C.地震多发生在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D.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
答案:17.C 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是旱灾多发区;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西南地区。
18.2010年夏天,我国重庆、四川、贵州北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南部、宁夏南部等地持续高温少雨,干旱发展迅速,其中重庆、四川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形成四川、重庆高温干旱天气的主要因素是
A.副热带高压异常 B.全球气候变暖 C.青藏高原冰雪融化 D.城市热岛效应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在山区形成的沿河流、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据此完成19~20题。
答案:18.A 四川、重庆高温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异常,长期控制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使四川盆地的上升气流势力减弱,使降水减少而引发干旱天气。
19.暴雨引起的山洪在我国极为常见,主要原因是
A.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 B.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
C.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D.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
答案:19.A 山洪是由局部地区强降水及径流迅速汇集造成的,径流汇集受地形影响。
20.我国山洪频繁多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
A.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B.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
C.南方低山丘陵区 D.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
答案:20.C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小流域众多,山谷内易形成山洪。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40分)
21.(9分)读“我国部分地区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完成下列问题。

(1)此区域既是我国________灾多发区,又是我国________灾害集中区。
(2)形成第(1)题中前两种自然灾害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区域土地盐碱化较严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1)旱 洪涝
(2)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夏季风还未到达,雨季未来临,且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大,降水少,形成春旱。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形成洪涝
(3)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易形成盐碱地;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大水漫灌等,导致地下水位较高
解析:首先根据此区域轮廓的特征判断此区域基本上是黄淮海平原地区,然后根据图例判断该区域的重大自然灾害。结合本区的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该区域是旱、涝灾害多发区。由于受气候影响,该区域病虫害也比较严重。黄淮海平原多中、低产田,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主要是由旱、涝灾害引起的。
22.(8分)读“某省区因灾死亡牲畜(1978~2000年)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省区是________。
(2)该省区1980年死亡牲畜在全国比例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省区的主要受灾灾种是________。
(4)从受灾体分析该省区灾害的风险和灾情。
答案:22.(1)内蒙古自治区
(2)1980年是大灾年份,加上孕灾环境和受灾体脆弱
(3)雪灾、旱灾、虫灾
(4)由于本省区草原面积广阔,以畜牧业为主,粗放经营,靠天养畜,所以该省区灾害风险大,灾情重。
解析:从该图轮廓看,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北方地区,主要受到雪灾、旱灾、虫灾的影响。由于本省区草原广阔,以畜牧业为主,靠天养畜,受灾体脆弱,所以灾害风险大,灾情重。
23.(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答案:23.(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解析:我国是涝渍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该题以“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形成原因”“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和应急措施”“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等内容,引导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涉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有关要求。
答案:第(1)题,主要考查涝渍的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审题既要抓住“原因”,又要体现“空间分布”的成因。涝渍的形成原因要从地形、气候和受灾体(人口和经济)综合分析。从图中可归纳出我国涝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这里地势低洼,不易排水;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暴雨集中;这里又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密集的地区。第(2)题,主要考查涝渍灾害的防御措施。一方面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另一方面要采取工程措施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24.(13分)阅读下述两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3月下旬春季调查统计,2010年锡林郭勒草原鼠害发生面积2 375万亩,成灾面积1 444万亩,其中布氏田鼠成灾面积1 200万亩,平均有效洞口数为623个/公顷,而一只布氏田鼠一天可挖掘出近1吨沙土。
材料二:害鼠吃草十分厉害,一只地上鼠每天吃草50多克,一只地下鼠每天吃草204克,草场的退化给害鼠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适宜更快地繁殖,造成了鼠害。我国草原鼠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鼠多、洞多、土丘多,使草原牧草覆盖率下降,有的地区已成为不毛之地。如在青藏高原可利用的1.2亿公顷草地中,鼠害发生面积达0.17万公顷,每年要消耗掉鲜草150亿千克,相当于1 000万只羊的食量。二是破坏草原。如在新疆的沙湾、乌苏两县(市),1982年鼠害面积达10万多公顷,每公顷有鼠洞4 600多个、鼠360余只,最多的有鼠洞6 800多个、鼠500余只,草场因此遭到严重破坏。害鼠多了,它们必会吞食更多的牧草,造成草场的进一步退化,如此形成了草场退化和鼠害的恶性循环。
(1)由材料可知,我国鼠害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鼠害地域差异显著,可分为两大鼠类危害区: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两则材料中所提到的鼠类危害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鼠类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无关系?为什么?
(4)绘制一幅青藏高原草地鼠害与草场退化恶性循环示意图。
答案:24.(1)降水少,气候干旱地区广 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为鼠类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2)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3)一是使草原生产力下降,二是破坏草原。有关系。其原因为草原过载,会导致草原退化,进而使鼠害加剧。
(4)
解析: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降水少,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鼠害严重;鼠害加剧又破坏草原,使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场退化,又会引发和加剧鼠害。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