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陈涉世家复习试题

来源:中考 | 高一生物 | 阅读人次

第21课《陈涉世家》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
辍耕之垄上( ) 苟富贵( ) 发闾左逋戍渔阳( )
尉果笞广( ) 忿恚尉( ) 社稷( )
2. 给加横线字注音
1.苟富贵( ) 2.屯大泽乡( ) 3.会天大雨( )
4.楚人怜之( ) 5.比至陈( ) 6.并杀两尉( )
7.社稷( ) 8.刑其长吏( ) 9.为天下唱( )
10.固以怪之矣( )
3.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
1.辍耕之垄上( ) 2.怅恨久之( )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4.楚人怜之( )
4. 1.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 今义:
3.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 今义:
5. 解词:
1.陈胜王( )
2.广故数寿欲亡,忿恚尉( )
3.尉果笞广(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 )
6.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 。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有两个:一 ;二是 。
3.陈胜、吴广采取两个办法为起义做好了舆论准备:一是 ;二是 。
4.陈胜、吴广用“ ”作为动员起义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7. 1.“世家”作为《史记》的一个体例。主要记述诸侯之事。陈涉出身佣耕,地位低下,为何能人“世家”?

2.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是如何看待陈胜、吴广“行卜”这种做法的?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解释文中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尝: 苟:
2.读下列一组句子,注意句中加横线的的词,然后填空。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若毒之乎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貌若甚戚者
这组句子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和 相同。
3.对文段中画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鸿鹄的志向燕雀能知道吗!
C.燕雀知道鸿鹄的志向吗!
D.燕雀是不知道鸿鹄的志向的。
4.这段文字叙述了陈胜为人佣耕时跟同耕者的一次谈话,反映了陈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中的“燕雀”比喻 ,“鸿鹊”比喻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中心。

7.“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的什么心情?

9. 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 )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③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中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①三晋:本指韩、赵、魏三国,此指魏国。②趣:通“趋”。③蹶:倒下,这里是受挫的意思。④度(duó):估计。⑤竖子:小子,骂人的话。
1.依次补写出文中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
B.素悍勇而轻齐(看不起)
C.士卒亡者过半(死亡)
D.乃钻火烛之(照)
3.将“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译为现代汉语。

4.按要求填空。(4分)
(1)庞涓由于骄傲,对齐军做出错误分析的一句是: 。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概括简缩成一个成语: 。
5.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什么样的认识?(用原文语句回答)

6.宠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 1.你对《史记》了解多少?
2.“足下”的来历?
3.“社稷”为何作为国家的代称?
11. 陈胜,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声势浩大,表现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其反抗精神和历史功绩昭示后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革命的道路没有走完,成为后人心中的一个缺憾。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有这些特殊的回荡心际、浸遍全身、拂之不去的情感,请以“遗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500字。
12. 本文详略得当,语言精练但内涵丰富。比如开头“怅恨久之”四字,就刻画出陈胜心中复杂激烈的斗争。请你揣摩一下他的心理,写一段话,真实、准确、得体地表现他的内心世界。400字左右。
13. 给加横线字注音
陇  亩 诣  亮 因屏  人 倾颓   度  德量力
帝室之胄   西和诸戎   箪  食壶浆 汉、沔   存恤  
14. 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音   ,义  
(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通   ,音   ,义  
15. 《隆中对》节选自《    •   》,作者   ,字   (音  ),是  朝人,    家,所著本书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  、  、  三国的历史。对,是   的意思。
16. 翻译句子
1、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译:
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
3、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17. 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答:
18.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答:
19. 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
20. 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答:
21. 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答:
22. 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答:
23.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用波浪线画出选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答案1. chuò gǒu lǚ chī huì jì
2. l.如果 2.停驻 3.适逢 4.爱 5.等到 6.一共 7.国家 8.惩罚
9.倡导 10.本来
3. 1.动词,到,往 2.助词,凑足音节 3.结构助词,的 4.代词,他
4. 1.逃亡 死 2.暗地 空隙 3.亲自 躯体
5. 1.称王 2.使……恼怒 3.用竹板打 4.铁甲 武器
6. 1.戍卒在开赴渔阳的途中遇雨失期
2.天下苦秦久矣 百姓拥戴公子扶苏、楚将项燕
3.在鱼腹中放写着“陈胜王”的字条 在神庙中模仿狐神呼叫“大楚兴,陈胜王”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 1.之所以列为“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有非常之功。
2.陈胜是一位深谋远虑、有很强的洞察力及很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的农民。
3.(提示:言之成理即可)(1)这种做法可以理解。陈胜、吴广所处的时代,愚昧和落后导致人们思想上的局限,他们依靠“行卜”这种做法来威服众人,以达到起义的目的,情有可原。(2)这种做法不对。“行卜”这是一种用占卜来预测吉凶的迷信活动。陈胜、吴广两人应适时发动起义,而不可把如此重大的事情寄托在卜算上。
8. 1.曾经 假使 2.A B 3.A
4.反映了陈胜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
5.见识短浅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画龙点睛.关涉主篇
6.叙述陈涉的籍贯身世及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7.表达了陈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不甘心永远受奴役的心理。
9. 1.齐军魏国2.C
3.那些魏国的士兵,平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军队,齐兵被称为胆怯的军队。
4.(1)“我固知齐军怯,人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2)因势利导
5.素悍勇而轻齐。
6.庞涓骄傲自大,对齐军做出了错误的估计.落入了孙膑预设的圈套,受到伏击,全军覆没。
10.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贵族之家的历史)。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史记》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作者把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陈涉首事反秦,功大,故人“世家”。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足下”的来历:晋公子重耳夺得君位以后世称晋文公,此前在国外流亡19年。流亡途中,介子推悉心照顾他,甚至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煮给他充饥。重耳做了国君后,原先跟随他流亡的一大批人,纷纷邀功,介子推看不惯,便带着老母逃往深山隐藏起来。不久,晋文公想起了他。便派人搜山,未找到.于是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不料介子推竞抱着大树不走,被火烧死了。晋文公极为懊悔,叫人把那棵树锯下来.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每一想到介子推,便情不白禁地看着木屐,喃喃自语:“伤心啊,足下!”从此“足下”就成了对人的敬称。
3.“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稷本是一种粮食作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奉为谷神)。古代君主祭社稷,祈求谷物丰收。天子用煮熟的牛、羊、猪三种动物祭祖,诸侯用羊、猪祭祖。祭祖有一定的礼仪,钟鼓齐鸣,气氛严肃而隆重。民以食为天,无
土无谷便无法生存.故占人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逐渐又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复立楚国之社稷”是说重新建立楚国。
11. (提示:着重提炼文章的主旨.着眼于“遗憾”的价值)略
12. (提示: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心理.细致地描绘)略
13. lǒng;yì;bǐng;tuí;duó;zhòu;róng;dān;miǎn;xù
14. (1)信;伸;shēn;伸张
(2)已;以;yǐ;表示时间的界限
15. 三国志;蜀志;陈寿;承祚;zuo;晋;史学;六十五;魏;蜀;吴;回答、应对
16. 1、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度,估价。遂,于是、就。
2、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挟,挟持、控制。诚,的确。
3、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就,接受。枉,委屈。顾,看望。
4、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箪,名词用做动词,用竹筐装着。壶,名词用做动词,用水壶盛着水酒。
17.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18.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19.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20.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21.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22.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23. 1、略
2、对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略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