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出师表复习试题(附答案)

来源:云学习 | 初二物理 | 阅读人次

《出师表》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1.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 今义:
4.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5.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2. 《出师表》的作者是 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 的一种文体。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 。
4. 作者指出汉兴隆、后汉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5. 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6. 《出师表》情真意切,是诸葛亮耿耿忠心的忠实写照。陆游曾称赞它道:“ ,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2.“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请摘录选文中的句子来形容毛泽东同志当时的处境。

3.诸葛亮自叙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试分析他的用意。

4.结合《三国演义》,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出师表(节选)
先帝虑汉、贼①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②,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③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④。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⑤。令贼适疲于西⑥,又务于东⑦,兵法乘劳⑧,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
[注]①贼:指曹魏。蜀以继承汉的正统自居,所以称曹魏为贼。 ②偏安:偏居于一个角落。指蜀汉当时偏居在四川一地。③思惟:考虑。 ④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是说行军艰苦,不能按时进食。 ⑤非计:决策不正确。 ⑥今贼适疲于西:指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祁山伐魏。 ⑦又务于东:指建兴六年曹休攻吴,被吴将陆逊大败于石亭,魏词军东下。 ⑧乘劳:乘敌人疲劳的时候。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先帝虑汉、贼不两立( )
(2)以先帝之明( )
(3)固知臣伐贼( )
(4)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
2.翻译下列句子。
(1)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译文:
(2)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译文:
3.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是怎样做的?与课文中哪些内容相似?

4.本次出征应了《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哪些话?

9.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 2.七擒: 3.东和:
4.北拒: 5.收二川: 6.排八阵:
10. 片段写作
本文中诸葛亮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有人认为,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不该忠心于后主,可取而代之。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来阐述你的观点。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①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矣,何可攻乎?”武王忿怒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②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③于财矣。”入宣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成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说苑》)
[注]①太公望:指姜尚(姜子牙)。 ②民制:对人民的控制。③廉:不苟取。
1.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武王将伐纣( ) 黜其战车而不乘( )
2.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以图不道( )
(2)殷信天子( )
(3)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 )
3.太公望和周公都认为武王伐纣有理。太公望的理由是“以贤伐不肖”,周公所述理由与此类似,原文是:“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
译文:
5.武王伐纣胜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赢得天下人心?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马对
高宗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嘧①刍②豆数升,饮泉水一斛③。然非精洁不受。介④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⑤迅。自午至酉⑥,犹可百里。褫⑦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方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⑧,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⑨疾驱,甫⑩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宋史》)
[洼]①略(dàn):通“啖”,吃。 ②刍(chú):牲口吃的草。③斛(hú):古代的一种量器,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通“甲”,这里作动词用,披上甲。 ⑤奋:振作精神。 ⑥午: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酉:酉时,相当于现在的
下午五时至七时。 ⑦褫(chǐ):夺去衣服或带,这里是脱去、解下的意思。 ⑧秣(mò)不择粟:喂养它什么粮食都要吃。秣:喂养(马匹)。 ⑨踊跃:蹦跳的样子。 ⑩甫(fǔ):开始,刚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日略刍豆数升( )
(2)初不甚疾( )
(3)比行百里( )
(4)此其受大而不苟取( )
(5)殆欲毙然( )
(6)此其寡取易盈( )
(7)然非精洁不受( )
(8)若无事然( )
2.注意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词性变化,并写出其在句中的意思。
(1)介而驰( )
(2)日不过数升( )
(3)褫甲而不息不汗(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2)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译文:
(3)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译文:
4.岳飞从 、 和 三个方面对“致远之材”与“驽钝之材”进行了对比,指出能成为“致远之材”的原因是 ,而沦为“驽钝之材”的原因则是 。
5.文末说:“高宗称善。”你认为高宗从岳飞的话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13. 学习完《出师表》,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诸葛亮那份日月可鉴的耿耿忠心。然而扶不起的阿斗却未能感受,最终闹得个“乐不思蜀”的笑话,而后蜀也被历史的巨轮辗作尘泥,烟消云散,这就成了一幕历史的悲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生活中,遇到悲哀、痛苦的事在所难免,请把你当时的感受写出来,200字以内。
14. 给加横线字注音
崩殂   侍 卫  陟 罚臧 否   郭攸 之  费祎
以遗 陛下  裨 补阙 漏  性 行 淑 均
15. 给加横线字注音
行 阵和睦 倾 颓   苟 全  猥 自枉屈  夙 夜忧叹
庶 竭 驽 钝   斟 酌   以彰 其咎
咨诹 遗 诏
16. 一词多义
(1)道 (2)遗
中道崩殂:   以光先帝遗德:  
咨诹善道: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论 (4)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若无兴德之言:  
每与臣论此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17. 一词多义
(1)为 (2)行
俱为一体:    然后施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性行淑均:  
众议举宠为督:   必能使行阵和睦:  
18.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诚宜开张圣听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19.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20. 表,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    的一种文体。
21.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
22.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
23.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答:
24. 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答:
25.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26. 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答:
27. 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中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则是核心。就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而言,小至一个集体,大至一个国家,其实想要把事情做好,想要把局面稳定,这三点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假如你是你们班的班长,请你在毕业班的最后一个学期来到之前思考,并向班主任老师谈谈如何在最后的时间里,更加有效地加强班级管理、帮助同学们有效学习提高成绩。
答:
答案1. 1.平民。 用棉布做的衣服。
2.痛心遗憾。 深切地痛恨
3.时刻,时。 秋天。
4.扩大。 商业等开始营业。
5.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2. 三国 诸葛亮 占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3.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 1.(1)只想在乱世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大官。 (2)先帝知道我办事严谨慎重.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表现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及对后主的效忠。(意思对即可)
4.赤壁之战马谡,不听将令,丢了街亭,影响了整个战局
8. 1.(1)存在 (2)凭借 (3)本来 (4)考虑到
2.(1)只是坐等灭亡,为何不去讨伐它呢? (2)所以冒着危险艰辛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议论的人说伐贼是不正确的决策。
3.寝食不安.率荤平定南方,建立稳定的后方为进军打好基础。与课文中“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讲的是同一事。
4.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9. 1.六出:六出祁山 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权 4.北拒:北拒曹操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10. (提示: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略
11. 1.(1)zhòu (2)chù
2.(1)筹划,设法对付(2)确实 (3)都
3.攻其失民者
4.攻打守礼的人是贼,攻打有信义的人是残忍。
5.将战利品尽数分给诸侯;散尽钱财以与士民。黜用战车和甲兵
12. 1.(1)每天 (2)快 (3)等到 (4)轻易,随便 (5)倒地而死 (6)满足 (7)但是,然而
(8)……的样子
2.(1)作动词.披上甲 (2)作状语,每天 (3)作动词,流汗
3.(1)它披上甲奔跑。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上百里.才振作精神.越跑越快。 (2)这是因为它吃得多又不随便吃,力气充裕但不求强逞能。这才是能走远路的好马啊。 (3)才跑了上百里,它就力气用完了,流着汗.喘着气,几乎要倒地而死的样子。
4.食饮跑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寡取易盈.好逞易穷
5.要正确对待人才,一方面人才有很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给人才较好的条件,以利于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
13. (提示:着重于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略
14. cú;shì;zhì;zàng;pǐ;yōu;yī;wèi;bì;quē;xìng;xíng;shū;jūn;
15. háng;qīng;tuí;gǒu;wěi;sù;shù;jié;nǔ;dùn;zhēn;zhuó;zhāng;jiù;zōu;yí;zhào
16. (1)道路;办法
(2)遗留;(wèi)给予
(3)评判;议论
(4)没有;不论
17. (1)是;做,行;做,担任
(2)实行;行为;(háng)行列
18. (1)扩大;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2)彻底地,尽情地;疼
19.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品质、言行)恶劣、下流(2)奔走效劳;快走
20. 陈情言事
21. 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付给我,如果我没有完成任务,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于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提出足以发扬先帝美德的谏言,那就责罚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这方面的疏忽与怠慢以显示他们的过错;(同时)陛下也应该亲自多加考虑,来(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为此)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
22.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广开言路;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严明赏罚;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即亲贤远佞。
目的:
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23. 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24.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25. 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
26. 答: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刘禅十七岁继位,诸葛亮此次出师时他也只有二十岁。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官,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对后主确实是无法完全放心的。然而刘禅毕竟是主,诸葛亮是臣,尽管他有很多的不放心,却不能完全明白地表述出来,他只能一再表明其忠心,以先帝托孤、先帝遗志为理由,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以安定大局。说的过多,语气过于教导,难免有教育后主、倚老卖老之嫌,所以他言而未尽。
27. 答:放在班集体里,广开言路可以理解为同学之间就某一问题的相互交流,不要闭塞;法公平、赏罚严明,则是就老师的管理或教学而言,这会为同学营造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亲贤远佞,可以就同学而言,就是要与有高尚道德情操、有明确学习目标、有积极生活态度的同龄人。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