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备考作文技巧:开篇收尾的有效策略

来源:学习资料 | 高中历史 | 阅读人次

一、怎样设计亮丽的开头?
  
  一是锁定靶心,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法又可称“直接点题法”,是在文章开头就围绕文章标题,用一两句话揭示题旨或文旨,或说明写作缘由,可谓干脆利落,入题快捷。比如,题目是“玩得最开心的一次”,可以这样开头:“我玩得最高兴的一次,就是五一期间和父母去游木兰山。”
  
  二是聚焦环境,写景渐入。开头不先接触文章主要内容,而是描绘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以此定下感情基调,并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比如《烦恼的一天》是这么开头的:“深夜,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射进屋里。周围很静,仿佛一切都沉睡在梦中,就连空气也像凝结了似的,只有床头的小闹钟不知疲倦地‘滴答滴答’地响着,令人感到烦躁。”
  
  三是设置矛盾,悬念引入。或者将巨大的反差展示出来,或者设问破题,勾起读者心中的疑问,吸引他们往下读。比如《当我面对姐姐出嫁的时候》一文是在对比中开头的:
  
  元旦那天,我家门口喇叭声声,鞭炮齐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姐姐,在喜庆音乐和爆竹的轻烟中坦然地登上了结婚的香车……
  
  面对这喜庆的场面,我却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四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即先抑住某一个人或事物,后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题,达到突出的目的。此法运用很广泛,在记叙文体中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开篇说写文章不写女儿,因为“她既非才华出众,也不属天生丽质,甚至连大学都没上——一句话,典型性不够。”这是“抑”。与后文的“扬”形成一种悬差,主题才更突出。
  
  五是引用熟语,拉近距离。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流行歌曲、精妙诗文开头,能增强文采,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人所熟知的语言,可以作为文章的观点,也可以烘托文章的氛围。
  
  二、怎样设计亮丽的结尾?
  
  一是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有了文章前面的铺垫、蓄势,结尾处再亮出作者经过提炼的经典语句(这个语句最好在作者动笔之前就已拟定,以统率全文的写作),以其意味厚重引人警策,发人深省。以《远离伤害》为例,文章略写了妈妈拒绝送“我”去考试,详写了“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女孩”受到全家关心却狼狈不堪的情景,随后发出上述议论。
  
  “你长大了,要多多锻炼自理能力!”妈妈常对我说的那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一下子明白了:过分的呵护,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孩子得不到锻炼,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妈妈“放手”与“放心”,让我学会了自理自立,使我远离了伤害。
  
  这种结尾方式,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具有深化主题、启人深思的良好效果。
  
  二是敞开心扉:尽展真情美。文章当是有情物,佳作须得动人心。正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所以优秀的作者总是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结尾处,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积蓄,应该抓住最后的时机,外现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感受艺术的张力。例如《泪,流在我心里》一文,前面叙述了爸爸妈妈虐待爷爷的两件事情,作者的不满之情暗伏其间。行文至结尾,不断汇集的感情火山是这样爆发的:“酸涩的泪水,在我脸上流着,也在我的心里淌着——爸爸、妈妈,你们这样对待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给你们做了几十年长工的老人、你们的爸爸,你们良心何在?!”这里的含泪反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延续着文章的震撼力。
  
  三是欲言又止:尽展韵味美。文章结尾处有意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情景,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刺激他们的阅读情绪,让他们在无穷无尽的想象中去思索、去品味作品,这是一种美妙的结尾方式。
  
  满分作文《公鸡做官记》,编述了公鸡做官的经历:对属下中专心生蛋的鸡看不惯,喜欢陪自己玩乐的鸡。年终考评,竟然颠倒黑白地上报。没想到主人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过了几天,我和小白(即陪同跳舞者,笔者注)都被请到主人的面前,心里美滋滋的。怎么,主人的手里捏着一把刀?为什么呀?我才当了一年官啊,我不想死!
  
  你,聪明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文章结尾,作者没有置评,而是有意向读者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这样能启人深思,令人警醒。
  
  四是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不按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安排事情的结局,结尾处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此时骤然驻足,立马回缰。这种陡然转折、戛然而止的写法,能给读者以新奇感,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满分作文《后起之秀》与上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评论家老王因儿子屡次投稿不中,未圆“少年作家”之梦,因而对当下的少年作家另眼相看。一日看到一位号称少年作家的作品《记卡尔维诺与王小波的想象》,又习惯性地开始猛批和恶评。电话铃响,儿子来电话说明《想象》一文是他用笔名发表的作品。且看老王的表现:
  
  “什么?”老王手中的听筒差点滑落,“你说那篇论卡尔维诺是你写的?好小子!”
  
  老王回到书桌边,把刚写好的评论文章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箱。他摊开一张稿纸,写下这样的题目:“后生可畏啊!现在的少年作家怎么得了!”
  
  只因为作者的不同,对作品的评价竟然相去悬殊。老王最后的举动,令读者惊讶、震动、回味,具有较强的嘲讽张力。
  
  五是呼应开头:尽显结构美。文章结尾,如果考虑到文章结构的完整严密,可以有意识地照应开头。这种照应可以表现为内容上的小结,也可以表现为情感上的回应,还可以表现为手法上的配合。总之,它的优点就是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比如,《爸爸的BP机》开头写道:“爸爸的BP机原来一年365天总挂在他的皮带上。爸爸说战士离不开枪,他也离不开BP机。”后来记叙手机取代BP机而成为爸爸的主要通讯工具的经过,结尾写道:“现在,爸爸那早已闲置不用的BP机就放在他的桌子上。每当看到它,我都会感叹不已。”文章始于BP机,终于BP机,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常见误区
  
  在中考作文中,一些同学在开头方面的主要问题有:或者由很远的话题说起,东扯西拉,扣题不紧;或者翻来覆去地说着同一个意思,语言啰嗦;或者将一个故事的大意(包括过程和结局)都概述出来(后面再去具体叙述),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或者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空发议论。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文章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表现在文章结尾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偏离主旨,胡乱延伸,画蛇添足;爱说大话,空喊口号,令人生厌;缺少相关结局的必要交代,给人留下没有结尾的印象;前面用笔详细,因时间关系而草草收尾,头重脚轻。这样的文章,其缺憾会直接影响文章的得分。
  
  押题范文
  
  风雨之中
  
  儿子不放心母亲
  
  “雨真大啊!”十六岁的儿子坐在教室里,听着雨点敲打玻璃发出的“啪啦、啪啦”的响声,不住地发出感叹。蓦地,声声长叹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儿子紧皱的眉头和双目流露出的忧虑。原来,儿子想家了,想起家中年迈的母亲。
  
  母亲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患了颈椎病,一碰到天气突变,自颈至腰椎就有种难以形容的巨痛,病发时,全身都无法动弹。这怎能让儿子放心呢?更何况母亲现在已年过半百,又没一个儿女在身边,万一病发了,那可怎么办?儿子的眉头越皱越紧。
  
  母亲不放心儿子
  
  “呼——呼——呼”,风婆婆的风袋子似乎破了,任由那风“呼呼”地向外狂奔。此时,母亲正坐在家中,脸上布满了焦虑的神色。她又侧耳倾听门外的风声,不禁担心起来——在外求学的儿子怎么样了?儿子又没带厚衣服,他现在冷不冷呢?他现在……
  
  “轰隆!”天空一个炸雷,又让母亲增添了几分担忧——儿子惧怕雷声。母亲想起儿子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次因为有急事,母亲将儿子一个人留在家中,可不久就下起了大雨,轰隆隆的雷声把儿子吓坏了。从此,儿子便有了惧雷症。可现在……母亲不敢再想,却又不能不想。母亲想给儿子打个电话,却因风大雨急,信号接不通。就这样,焦急与无奈揪痛着母亲的心。
  
  母亲——儿子
  
  风弱了,雨稀了,雷声小了。母亲赶忙去给儿子打电话,尚未走到电话机前,铃声就响了。母亲一把抓起话筒,就听到儿子那急促的声音:“妈,又下雨了,您的颈椎还疼吗?”“不疼,妈好着呢!”“这我就放心了,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啊……”儿子的话还未说完,又一个响雷传到母亲的耳中。母亲的心一紧,连忙问道:“孩儿,你没事吧?你还怕不怕打雷?”
  
  “没事,没事,我一点也不怕。”电话那头传来儿子镇静而又充满自信的声音。
  
  母亲这才意识到——儿子今年已十六岁了,已能够照顾自己了。想到这,母亲舒了一口气,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
  
  那风雨似乎听到了这对母子的对话,悄悄地走了。
  
  预测演练
  
  在生活当中,为了迎接检查,为了应对挑战,为了适应环境,为了把握机会,我们都要努力做好准备。
  
  请以“做好准备”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写作指导】
  
  如果你打算正面切入,写出做好了准备,可以叙写准备过程中的齐心协力或个人攻关,用典型的细节打动人;如果你打算反面切入,写出没有做好准备,不妨写写准备时的忙乱,着力显示趣味性。文章的开头,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比如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引用句等,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出来,能够收到展现中心与突显文采的双重效果。文章的结尾,可以让经过蓄势和汇集的感情“暗流”奔涌而出。这时的结尾,不论是召唤,还是质问;不论是赞美,还是批判,都会以情来叩击读者的心扉,以情来启迪读者的思索。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