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

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2014年浙江高考志愿填报

来源:视频教程 | 高一政治 | 阅读人次

又是一年高考季,高考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必须要经历的一次大考。这其中,一筹莫展者有之,战战兢兢者有之,埋头研究者有之,如鱼得水者有之,一言蔽之,纠结!其实,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填报技巧和投档规则,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目标高校的情况,考生和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揪心。
  浙江省自2007年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2009年实行新课改高考以来,社会、考生、招考机构、高校间的磨合已经进行了多年,对于一般的填报规则和技巧,如梯度填报、保底设置、名次号比对等等,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已经做到了了然于胸。但由此引发的盲目搞分数匹配、把填报志愿当成做买卖“分分必究”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导致很多考生到了高校之后才发现,当年自己依靠考分比对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于是,厌学、逃课、甚至中途退学,令人唏嘘。故笔者认为,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本真,应该把选择适合自身的高校和专业当作一切技巧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研究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指导高考填报志愿,或许能为芸芸学子探索一条“人学匹配”、“人职匹配”的新路。
  首先,做好自我探索。每个人适合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性格、兴趣、个人技能等方面都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能仅仅追求热门、高薪等外部因素,而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内在要素。兴趣爱好和能力特征是一个人的两个方向,被认为是预见事业是否成功的两大心理特征。在专业选择过程中,考生要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兴趣、行为动机、能力优势、个性等心理特征。全国高校几十个学科门类、几百个专业,究竟哪个最适合你呢?每个考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的人喜欢与人交往、有的人喜欢与工具打交道;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而有的人长于逻辑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学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就能发挥80~90%的能力,相反则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在不充分了解心理特征的情况下随意选择一个专业或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