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考试作文,阅卷老师看什么呢?

来源:政治学习方法 | 高一物理 | 阅读人次

(一)、看你的行文是否切合题
  1.标题切合题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材料主旨作文要拟一个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这样才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内容上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带动各个部件运转;同时也可以调动阅卷人的接受意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拟题的要求很多,但关键是要具体、简洁、有新意,并且切合题意,能给文章增添动人的情趣,让阅卷教师一目了然,眼球为之一动,第一眼就感到你理解了题意(或材料的主旨),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2.开头迅速点题(或简要精当复述材料,提出观点)。常言说“头好一半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古人强调为文“起要美丽”,并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足以说明开头对文章成败的重要意义。开头的方法也很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开头方式,都应做到快速入题,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尤其是论述类文章,切勿烦琐冗长,拖泥带水;或者含糊其辞,故弄玄虚。
  
  3.结尾不要忘记照应主题。“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也一样,不管前面用了怎样的材料、怎样的技巧,但九九归一,在文章的末尾总要把主题揭示出来。考场作文更是这样,如果在最后该点题回应时,反而故弄玄虚,写些华而不实的句子,结果只能降低自己的作文在阅卷教师心目中的位置。
  
  4.中间要适时点题。不少考生重视开头和结尾的点题,却往往忽视行文中间的点题,认为只要题目切合话题,开头迅速点题,中间一路写下来,一般不会出现跑题、离题的现象。这种认识没错,但却忽视了阅卷教师的评判。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中间段落时,段首写上带有点题性质的引领句,段尾写上带有点题性质的总括句,这样就会给阅卷教师留下紧扣题旨、切合话题的印象。
  
  (二)、看你行文的思路是否清晰
  1.采用小标题显示思路。采用场境组合的方式给每一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会使文章的思路显得较为清晰。比如考场优秀作文《啊!生命的意义》,作者为了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价值取向,除了首尾两段照应题旨外,中间部分分别用了“昭君出塞”“孔明挥师”“总理报国”三个小标题,并独立成段,既显示了清晰的行文思路,又相映成趣,主旨一线串珠,暗示了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取得了考场作文的好成绩。
  
  2.使用排比段显示思路。除去开头和结尾,文章主体部分使用排比段,同样能使文章思路显得清晰严谨。有一篇《地球母亲生病了》的文章,中间部分分别是:
   地球母亲生病了,她得了脱发症……
   地球母亲生病了,她得了皮肤病……
   地球母亲生病了,她中毒、发烧、呕吐了……
   地球母亲生病了,她得了严重的肺结核……
   地球母亲生病了,她得了危险的高血压……
   这些排比段告诉人类,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疾病缠身,如果不快快救治,人类将面临生存的危机。清晰的思路,形象的语言,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用标志性句子显示思路。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的段落之间夹用一句相同或相似的话语,以串联材料,显示思路。例如优秀作文《琴音》,作者开头点明题旨后,主体部分三段之前分别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是这样,请欣赏你的对手”,“如果是这样,请欣赏你的亲人”,“如果是这样,请欣赏你的知己”,层次清楚而又别出心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运用对比写法显示思路。在记叙文中运用正反人物对比,在散文中运用正反情感对比,在议论文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都能够使文章思路显得有条不紊。例如一篇《为生命涂色》的考场作文,作者紧扣题目,由为生命涂色人笔,通过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生命之色进行辩证分析,从而论证出要为生命“涂出亮丽的色彩”的观点。文章层层推进,清晰严谨,情感浓烈,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强烈的感染。
  
  (三)、看你的表达是否精彩
  1.善用成语。成语凝练,言简意赅,若能切合语境使用,能为文章增辉。如谈团结协作,可用“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谈惜时,可用“时不我待”“寸金尺璧”。
  
  2.巧引名言诗句。名言诗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有很强的生命力,若能恰当引用,能使文章增色。如谈自信,可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谈人才,可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妙用歌词。流行歌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有的歌词较为优美,若能巧妙引用,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如谈团结协作,可用“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团结就是力量”;谈拼搏,可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4.活用修辞格。修辞是文章的味精,活用修辞,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例如高考优秀作文《芬香永存》中这样写道:“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您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您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考生精选“摇摆的柳絮”“闪闪的星星”“一抹红霞”等美丽的事物作为喻体,形象地描述了母亲的美丽、温柔、多情,意境优美,意蕴丰厚;而“霏霏细雨”则是融情思于情景,抒写了自己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取譬贴切,抒情自然。
  
  5.语言妙笔生花。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锤炼语言的创作经验;“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指词语华丽,意荡神驰,而且还应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王国维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在锤炼语言的道路上,必须历经艰难,方能迎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看你的文章是否出新
  1.见解新颖。考场作文的立意自定,给考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在所提供话题或材料的大前提下,突破传统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进行求新求异的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罗丹语),见解与众不同,又顺理成章;合理透彻,又自圆其说,这样就能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
  
   2.材料新鲜。写文章要言之有物,需要用充实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如果动辄就用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司马迁、屈原等事例并且千人一面,就很难激起阅卷者的评判兴趣。社会快速发展,人才辈出,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如果能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适宜的鲜活材料,肯定会令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3.构思精巧。构思别具一格,方能使作文独树一帜,锦上添花,出奇出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叙述角度的创新来说,可以站在“物”的角度来讲述“人”的故事,可以站在老师或父母的角度向学生或子女讲述故事和道理;就情节自身的创新而言,可以在前边制造悬念,设置误会,或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曲折有致,扣人心弦。
  
  4.文体别致。考场作文如果能突破大众化的写法,运用某些新颖的形式,也能给阅卷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可以根据话题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写作实力以及对某些文体的熟悉程度,创造性地选择小小说、剧本、童话、记者访谈录、名人对话录、日记体、演讲辞、辩论稿、书信等形式组织材料,承载话题,从而取得创新的效果。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