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外阅读

八百年淮水终入海

来源:大学信息 | 初三 | 阅读人次

一、淮河入海通道建成启用
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7月4日23时48分,江苏省开启淮河入海水道闸门泄洪,这标志着因黄河夺淮失去入海水道800多年的淮河,重新有了独立的入海通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下游的战略性防洪骨干工程,它位于江苏省淮安、盐城两市境内,经过清浦、楚州、阜宁、滨海4县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其北侧,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千米。水道南北堤距750米,工程分两期实施,近期工程中间挖两道偏泓,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强迫行洪流量2890立方米/秒,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目前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远期工程再将滩面全部挖成深泓,设计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秒,洪泽湖防洪标准可进一步提高到300年一遇。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扩大了洪泽湖的泄洪能力,大大改善了区域引水排水条件,对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200公顷耕地的防洪安全,对保障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曾经独流入海的河流和富饶的两岸
古代淮河水系由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组成。古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江苏盱眙境内折向东北,经淮阴向东,在涟水县云梯关入海。1194年黄河决口夺淮入海,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1851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南端蒋坝附近大堤决口,洪水在三江营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雏形。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但因黄河夺淮,使淮河下游河床提高,在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以前淮水大部已不能直接入海,而是经入江水道进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新河排出。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位于东经115°55′~东经121°25′,北纬30°55′~北纬36°36′之间,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古淮河流域大部为平原地形,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其余为广阔的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从气候上看,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淮河与秦岭、白龙江的连线就作为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早在《晏子春秋》中就有“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记述。淮河流域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毫米,适合多种农作物生产,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淮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得到较大发展。民间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誉,唐朝时还有“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之说。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淮河流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岳嵩山位于淮河最大支流颖河之源,其嵩山书院则是我国古代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安徽的寿县和江苏的淮安都曾经成为军事重镇;具有4000年历史的徐州古城更是历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成为我国古代文化中光辉的一页。
三、黄河带给淮河流域的灾难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在世界上拥有最大的黄土区域,黄土层深松散。干旱时,“风吹沙飞满天黄”;雨涝“土随水流满河黄”。由于黄河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处泛流,使淮河下游的河道、湖泊严重淤积。特别严重的是,原来的淮河入海通道逐渐被淤成一条地上悬河,即现在的废黄河。加上淮河流域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得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频发生。据历史记载,从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了1000多次水旱灾害,真正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1921年发生大水,使几十个县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千万,死者以百万计;1931年,淮河流域再发大水,中游堤防到处溃决,下游淮扬之间洪水漫流,淹没了庄稼,冲毁了房屋,人畜尸体顺水飘流,全流域受灾面积达7700513万公顷;1929年和1942年淮河流域发生旱灾,又是一幅“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惨象,其中1942年的旱灾仅河南省就饿死、病死100万人以上。
在水旱灾害不断发生的漫长历史时期,淮河两岸人民饱受痛苦的煎熬,虽然也在同大自然做斗争,但由于当时封建王朝或腐朽堕落,或治理不力,终究未能摆脱黄河夺淮带来的灾难。明清两朝,推行“蓄清、刷黄、济运”的政策,还在洪泽湖大堤上陆续修建了“仁、义、礼、智、信”五坝。堤旁还铸立着高大的“九牛二虎”,以示镇压淮河洪水这条千年不驯的孽龙就范。铁牛腹部还铸有铭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蛰报吾皇”。其意思是,借助牛虎神力,镇堤压浪,驯服洪水。可是,每当洪水暴涨时,“龙虎相斗”,肆虐的“蛟龙”常将“牛虎”击于水下。“牛虎”怎能制服“蛟龙”,换得一个太平天下呢?被“蛟龙”冲得七零八落的“铁牛”,到解放后找到了五头,成了“历史文物”。其中两头放在今三河闸管理处大门口,两头放在高良涧进水闸旁,还有一头在淮阴县高埝渡口,其余的牛虎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长眠于地下。
四、制约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来的治淮,已使整个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主要商品基地之一,人均粮食产量从1980年低于全国平均数上升到目前远高于全国平均数,耕地灌溉率、人均灌溉面积均处于我国的前列。然而从经济的综合发展看,淮河流域经济仍较薄弱,1997年淮河全流域人均GDP4409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72%。制约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
(1)巨大的人口压力。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5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65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千米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预计2030年~2050年全国人口达到16亿时,淮河流域人口将达到2亿左右,人口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千米740人,届时的人口压力更大。
(2)资源短缺形势严峻。淮河流域虽然以平原地形为主,但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顷左右,约为全国平均数的80%。淮河流域人口占全国的12.7%,而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 4%,将淮河流域人均和亩均地表水资源量与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其他流域比较,淮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20,亩均地表水资源量也仅为世界平均的1/7,淮河流域1997年总用水量575亿立方米,人均359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458立方米水平。淮河流域矿产资源以煤炭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储量约有700多亿吨,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等地,目前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1/8,但煤炭的价值低,近些年煤炭企业效益一直不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淮河流域资源紧张的状况还将进一步加剧。
(3)环境污染严重。淮河流域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然而,20世纪后期淮河水越来越浑,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各主要支流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水质急剧恶化,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质超过国家5类地表水的标准,丧失了任何利用价值,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经过多年对淮河流域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淮河治污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流域内超标排污企业通过治理或关停并转,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表明,2000年淮河干流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基本符合3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大部分断面COD浓度符合4类水质要求。但这只是按规划实现的阶段目标,还是一个低标准的达标。目前淮河达标的主要指标是COD,而氨氮等已成为除COD外严重影响淮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于2003年5月8日~5月13日对淮河流域30条跨省河流32个省界断面以及淮河干流、大运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的监测,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综合评价:监测的32个省界断面中,水质良好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源地的Ⅲ类水断面仅占6.2%,水质一般可作为工业用水的Ⅳ类水断面仅占9.4%,水质受到污染可作为农业用水的Ⅴ类水断面也仅占9.4%,而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断面占75.0%。这表明淮河流域污染形势仍然相当严重。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