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题研究
当前位置 : 首页 > 2014高考 > 高考考题研究

名师深度解读2010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来源:寒假生活 | 初一 | 阅读人次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杨洋

面对出题形式的翻新,今年的高考语文必然是备受关注的一年。然而,加入两个阅读延深题造成的变化,自然会用其他部分的稳定来求得中和。于是,部分有革新、整体较稳定就成为今年试题的特色。纵观刚看到不久的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题,我个人感到与课上讲过的内容、方法都非常契合,相信同学们在做题时会有一种相似的熟悉感。

第一题仍然是字音、字形的混考,“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这两个直接决定答案的选项都是我在课堂上反复讲过的,而C选项中“多难兴邦”的“兴”字就是我在考前预测过的“兴奋”的“兴”字。当时我曾经在课上说过笔记中一定有高考题,但除此之外我个人大胆猜测必考一个字“兴”,作为今年我对第一题的预测。我不得不感慨,如果第一题都可以猜到,那我们就有更大的能力把对高考的信心传递给学生们。

第二题的成语总体来说难度较低,“无地自容”的情感色彩较为明显。第三题的病句答案D选项与去年的答案A选项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是“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去年的是“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这两句都是间接引语组成的句子。这也验证了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听到的一句话,对过去题目的深度熟悉将使你在即将到来的考场上左右逢源。

第四题文学常识我在考前已经给学生们做一个范围的指导,把复习材料做得尽量精简,在我的人人网和博客上都可以看到。这次的答案C选项,恰恰就是海淀二模刚刚考过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只不过在海淀二模中,塞万提斯被设计成德国人,而在今年的高考中被设计成意大利人而已。

第五题是一个让我们略感意外的题目,当然这种例外也仅限于题型。对于考前我们猜测语基的五道题如何分配的问题,真题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即把选词填空和连贯题合并在一起。这两个部分我都在课上都较详细的讲过,里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可以直接忽略题干做题目。熟悉和使用方法的同学们应该可以验证方法了。

今年的文言文不出意料地仍然是纪传体,整个文章主线清晰、人物形象突出,鲜明的体现了我在课上所讲过的古典文学处理人物形象的方法。再加上我们以讲带练说过文言文阅读法,同学们应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思路和内容。而根据我们上课讲过的解题技巧,第六题“代入法”、第七题“比词性”、第八题“找对应”,是可以忽略文章直接做答案的题目。第九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中心,可以看出是作者的看法而非宋清之见,因此答案自现。各位同学、各位朋友,相信牢记方法的你们一定会感觉今年的文言文的题目还是因为有方法而简单的吧。

两道阅读延深题中的一道出在了文言文,而且这是02年北京卷独立命题开始的第一道阅读延深题。果然,有“阅读”也有“延深”,与课堂所讲极其相似,对文章内容的再现和现实生活的例析,是这个题两个必然组成成分。对于这个题目,我在课上讲对思路、讲对方法,也给对答题的模板,同学们只要能按着步骤进行,一定会感觉这个陌生的题目并不冷酷。个人认为,今年是阅读延深的第一年,给分应该不会太过呆板,也应该也文章的结合较为紧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举文章中的例子加以分析的部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

李倩男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今年古典诗歌鉴赏部分的题目与去年相比,除了考纲增加了一道阅读延伸题之外其他试题没有显著的变化,在命题的形式和测试内容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稳定。单就测试内容而言,题目仍然着重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着眼于题目,综合考察度诗词内容和表达手法的理解以及赏析这些比较传统的考察方面。在选文方面,依旧沿袭文章“陌生化”的原则,即选用著名作家的非著名作品,或选用非著名作家的作品,以此保证题目的公平性,通过题目考查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而非诗歌的识记能力和接触广度,今年试卷中这首李白的诗歌是《唐诗鉴赏辞典》中也不曾出现的,通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回忆碎片在《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一《古风》部分较为靠后部分找到了对应的原文。

古典诗歌鉴赏部分,向来是同学们认为最困难、最痛苦,也是考纲要求等级最高的部分。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只有对其进行了解,才能够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考试内容是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在2010年新课标改革后的考试说明中提到对于古典诗歌鉴赏部分的考察内容包括摘录如下:

(二)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部分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4)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如此看来,以上的考察内容对应到试卷中的题目可以分为诗歌内容、作者情感、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

众所周知,诗歌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个人思想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讲,其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加之其本身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得同学们在读懂诗歌这第一步上就遇到了困难。于是读懂诗歌,即对于诗歌内容的考察也成为了古典诗歌阅读鉴赏考察的第一步。

北京卷的考察方式多年以来沿袭选择题的考察方式,题目中将对于诗歌的解释设置成为A、B、C、D四个选项,请同学们选择其中对于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样的题目设置相对全国其他试卷来讲为诗歌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对于这四个选项,同学们在做题时候的普遍感觉是“哪个都对”、“找不到错误在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选项对于诗句解释的高度正确性。通过对北京卷历年的选择题设置来看,即使作为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出现了解读的偏差,一般错误的表达在整个选项的长度上所占比例不超过二分之一,以三分之一为多,例如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中选择题D选项“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其中只有“期盼到岳阳楼下”部分出现了理解错误。又如2008年北京卷选择题的A选项“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中,理解错误的仅仅是句首的“是”字,应翻译为“这”。另外,对于诗歌的解读不仅包括诗歌中某句的理解,还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解读,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就更加方便同学们在考场紧张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对2008和2009年新出现的作者风格的考察,今年高考的题目设置也相应进行了一些变化。因为之前包括2010年各区一、二模等在内的重要考试中均出现了大量对于诗歌、作者风格方面鉴赏的题目,这次考试没有在这一方面单独设置题目,而是将其融入到对作者情感及表达的回答当中。也就是说,不管将对于风格的理解和阐释单独出题并以不同答题要求进行考察还是将其融入到其他题型中进行综合考察,都是需要同学们在此方面具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并且能够找到与之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含义、特征的诗句。在这个时候,我们在课上讲到并反复要求大家进行背诵的风格题表格和依据全国各省市命题规律“押题”的就显现出其强大的力量,很多同学在考后激动地通过电话告诉我回想起当时课堂上重点分析李白并且反复嘱咐重点时候的情景,并且顺利地完成了题目。

风格分类

细分类

用语表达

举例

最粗线条

雄浑壮阔

雄浑豪放

景色壮阔

感情深厚

辛弃疾,黄庭坚(09)

豪放旷达

苏轼(09)

沉郁顿挫

杜甫(08)

慷慨悲壮

悲壮沉重

陆游,岳飞

粗线条

平实质朴

通俗易懂,多用口语

陶渊明,白居易,元稹

细线条

清新雅致

清新自然

王维,李清照(前)

含蓄隽永

委婉含蓄

柳永,秦观,温庭筠

浪漫飘逸

色彩绚丽 直抒胸臆

李白

最细线条

缠绵哀婉

笔调婉约 凄美

李商隐,李清照

对于诗歌中形象的考察,尽管在2009年全国卷一《次石湖书扇韵》考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009年全国卷二《军城早秋》考到“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但是北京卷自2007年《芣苢》第三题中考到“诗中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之后,08、09年都没有专门设题进行考察,而是将其融入到诗歌的借景抒情手法分析当中,即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景色、形象的理解,还以此为基础考察同学们由此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例如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第三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所给参考答案为: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这也就是诗中形象与“借景抒情”手法结的合考察的变体。再如2010年全国卷一《咏素蝶诗》中第二题为“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的提问方式都增加了题目的考察内涵,以此理念进行命题的还有2009年福建卷《江行》第二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009年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第二题“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2009年重庆卷第二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等等等等。

谈到分值一般为4-5分的诗歌技巧鉴赏,同学们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题目中所问到的“表达技巧”、“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等这一系列的名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当遇到不同说法的时候应该对应使用哪些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进行回答……这样的疑惑伴随着很多考生走进考场、完成试题、走出考场,其答题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作为除去延伸题以外此部分分值最大的题目,这样情况下写出的答案与满分的要求距离有多么遥远。来看2010年安徽卷《岁暮》第九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试想如果同学们根本不知道所谓的表达技巧中包含哪些内容,那么题的答案会让他们在考场上内心多么的纠结。相反,来过我们课堂的同学们不仅深刻记得那个用数学集合来解释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包含关系的图,并且能够清晰地一一列数各自包含的内容、当出现 5分这样的罕见分值设置时应该加入哪些答题语言,那么对于这道题的回答就得心应手了。

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来讲,通过对2000-2009年全国各省市题目的统计来看,只要出现古典诗歌鉴赏的题目,其中就一定会出现一道关于手法鉴赏的题目,那么在概念上为同学们解释清楚就成为首要任务。从考试中涉及到的问法来看,我们可以将“表达技巧”、“手法”、“写作手法”等说法统一视为“手法题”,从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描写、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典故等)三个方面为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就能够便于同学们在概念清晰的基础上应对题目的要求。例如2010年湖北卷中第二题问“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即是表现手法中的反面衬托,2010年广东卷中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同样是表现手法中的反面衬托,其中虚实衬托这一个方面,与其如出一辙的还有 2009年安徽卷“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中提到“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众人的繁忙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回答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回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由此可见,同学们不仅需要了解不同提问方式对应的回答内容,还需要区分不同手法之间的区别。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