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外阅读

高峡出平湖动植物无恙

来源:作文网 | 异地高考 | 阅读人次

千百万年来,三峡地区野生生物世代在三峡库区生息繁衍,“高峡出平湖”之后,这些三峡最古老的居民还好吗?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后,它们是否已被“安全”地保存下来,新的生态环境对这些珍贵动植物和科研人员提出了什么样的考验呢?
近4 000种动植物,谁受影响最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伟烈从1984年开始担任“三峡工程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对策”等课题负责人,现在仍然参与着“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题。经过多次调查,他们发现,三峡库区的高等植物约有3500种,其中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植物物种数量约在1700种左右,550种受淹没影响。
在这3500多种植物中,有46种是中国濒危植物红皮书上的;其中,有3种只在三峡库区和淹没区有分布,是我国的特有种,也是三峡的特有种,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在这3种中,疏花水柏枝是完全淹没的,它在全球分布只限于长江淹没区内海拔30到150米的江岸与河滩;荷叶铁线蕨在全球的分布仅仅限于石柱、万州两地海拔80到575米的库区、淹没区沿岸,我国的各种蕨类植物中,只有它是单叶的,其两个亲缘种一种在马达加斯加和南非,另一种在亚速尔群岛,而且说是“亲缘”,差异还是很大,为什么它会在长江出现,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宜昌黄杨分布于从宜昌、秭归到巴东的海拔30到300米的江边、河道。
在库区和淹没区,动物的种数没有植物多,其中兽类85种,鸟类231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20种,共计363种。
中国濒危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孟智斌曾参与对库区动物资源的调查。据他介绍,库区已知陆生脊椎动物珍贵种32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8种,二类的8种,三类的16种。它们绝大多数均以海拔较高的森林草灌群落生态环境为最主要栖息地,分布于奉节东西长江南岸的中低山区。就这32个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而言,没有1种是以库区为仅有分布区或主要分布区的。这也就是说,动物物种不会直接受到三峡大坝蓄水的影响,它们受到的影响应该来自于生态环境的变迁。
大水消灭不了珍贵物种
三峡建设委员会于2002年启动了原苗迁地多点保存计划,目的是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确保这些珍贵植物得到有效保存。值得陈伟烈欣慰的是,三峡库区和淹没区需要“搬家”的植物大都已落户湖北“兴山站”,几年前像笔杆一样细的树,现在已经可以在它下面下棋了。
“兴山站”是三峡建设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于1991年后在长江上建立的7个观测站和研究站之一。其中,“兴山站”是7个站中专门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湖北“石首站”是专门研究水生生物的,这里有研究江豚等大型水生动物的河道和小型湖泊,它与沿长江流动的“水生生物研究站”一起。包括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在内的8个大坝,把长江切割成9块,这样很多需要洄游的水生动物就没办法继续过正常的生活;长江里有多少我们还不了解的物种,尤其是大型鱼类、哺乳类,它们未来的生活将怎样。这两个站负责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站多年的研究和工作实现了最初的目的──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消减到最小程度。
陈伟烈说,疏花水柏枝由于分布海拔全部在三峡库区蓄水水位以下,专家们在几年前就开始把它们往外搬迁。它的插条繁殖较容易,迁到“兴山站”7年,已经把“家”搬到了海拔1300米的地方。现在又在秭归、巫溪、万州、丰都开始安家。
对疏花水柏枝的研究工作以前做得不少,几年前开始的关于荷叶铁线蕨的基础研究也派上了用场。这种蕨类植物最初是发现于石头缝里的,专家当时找到了它的半片叶子,从它那比面粉颗粒还小的孢子中,培养出了配子体,并利用这些配子体将其人工繁育成功。
说到珍贵植物的保护,陈伟烈说,最好的方式还是原地保护研究,原生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研究来说很重要;同时迁地保护有可能会影响植物的基因的变异。他说,所幸已发现的物种都被有把握地保护下来了。
关于动物,孟智斌说,库区陆生脊椎动物珍贵种绝大部分分布于海拔较高的森林草灌生态环境中,没有数据显示它们受到江水威胁。
1999年,陈伟烈等人又承担了三峡工程移民局“三峡库区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生物多样性研究”课题,历时2年零6个月,于近日完成了有关资料的收集。
陈伟烈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天敌的丧失,鼠类发育较盛。出于近年对长江两岸植被的保护,鸟类有明显增加,随着水面的扩大,水禽将增加,陆地鸟类将有一个反复的过程。长江水面的鸟类并不多,即使候鸟也是如此。昆虫在三峡库区还是丰富的,即使在沿江河谷也不例外。至于猴群大宁河谷 ,则是20世纪80年代由人工迁移来的。其他大型动物,在峡区偶尔也有出现,但大多也在谷后山坡上。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将可能在忠县、开县及坝区出现三大湿地,江面也将拓宽,新增一批岛屿。孟智斌说,水库形成后,淹没区水域群落的种类和数量会有较大的增加,这种增加将主要体现在冬季候鸟的组成和数量上。以往水域群落中少见或罕见的种类,如红嘴鹤、苍鹭等,将成为常见种和优势种。
今后的生态问题主要还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一书开篇这样写到:“许多现在看上去是自然的区域,实际上已带上了几千年人类栖息、作物栽培和资源利用的烙印。”陈伟烈说,在全世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保护生物多样性只能在今天的起点上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我们难以恢复3000年以前的状态,却有能力去调查、分析今天的事实,估测和改变今后发展的动向。
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移民对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住在库区的老百姓需要有生产、生活的空间,“饮用水靠天,资源靠树”的情况不能改变就会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牵涉水土保护的泥沙问题也有待有关专家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些专家在实地调查时还发现部分工厂搬迁到山区后,污染问题更为严重了,周边的植物、动物搬的搬,病的病,死的死,如果安全受到很大威胁,生物多样性将遭到破坏。
陈伟烈说,恢复生态环境很重要。几年前,动物学家曾在巫山玉巫溪间洞穴中发现长臂猿遗骨,证实“两岸猿声啼不住”确曾有过,但的确在现代绝迹了,多年来连野生猴群也已不见。解决库区移民的生活问题,让他们都能够富起来,是解决人与自然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办法
------分隔线----------------------------
分享到:
------分隔线----------------------------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